韋詩穎
摘 要: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理論基礎,然后闡述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金融;實體經濟;對策
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物質財富以及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個國家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因此發展實體經濟對于國家的富強以及人們的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6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表示中國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在實體經濟發展中金融具有催化劑的作用,通過金融對社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有助于實體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但是如果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分離,便會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出現“空心化”問題,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負面影響。因此探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對策,充分發揮金融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于我國經濟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一、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理論基礎
(一)金融經濟需要優化調整更好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
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僅依靠自身難以有效完成資本的積累和集中,因此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聚集社會閑散資金來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屬于虛擬經濟的范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虛擬經濟是隨著金融市場的誕生和成長而不斷發展的,通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資本市場以及外匯市場等,最終形成了較為系統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基于實體經濟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我國金融行業發展的定位主要是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1]。以證券行業為例進行分析,證券行業是目前我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虛擬經濟以及實體經濟的發展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證券行業是在資本市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其主要是通過直接融資以及并購重組等來加速資本的流轉以及資源的整合,幫助企業獲得足夠的資金用于企業自身的發展,有助于實體經濟投融資活動的開展以及轉型升級,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金融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本質在于建立起虛擬資本與實體企業需求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本的形成和積累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在于儲蓄—投資之間的轉化。也就是說,在社會儲蓄規模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由儲蓄向投資的轉化能力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的投資總量。基于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一個國家的社會儲蓄在國家經濟增長保持均衡的情況下可以全部轉化為社會投資。因此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行業發展滯后,將會導致儲蓄—投資的轉化不充分,進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金融行業發展滯后的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的業務難以有效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2]。促進儲蓄-投資轉化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國家的宏觀調控,通過政府的引導作用來促進儲蓄-投資轉化;二是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通過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機構來實現社會資產的重新配置。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漸降低,為了更好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積極發揮金融市場的服務作用,通過金融來促進社會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進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尚不成熟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結構不斷優化,直接融資在社會總融資中的比例不斷提升,金融行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整體來說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仍然較為落后,主要體現在當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結構依然表現為明顯的倒金字塔結構。在資本市場中主板市場一支獨大,創業板市場以及中小板市場規模較小,而新三板市場以及區域性的交易所等目前仍然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此外我國的私募股權市場發展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與之對應的是在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中中小微企業占據了絕大多數,實體經濟結構表現為明顯的正金字塔結構。由于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較為落后,信息披露不及時等,中小微企業在發展中難以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支持。因此我國當前的資本市場結構與實體企業發展需求結構之間無法實現對接,也體現在了資本市場難以有效服務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二)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相分離
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齊頭并進,才是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狀態。但是如果金融經濟發展過快,明顯超過實體經濟的發展,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金融經濟的利潤遠遠大于投資實體經濟帶來的利潤,便會促使越來越多的資本持有人投資金融經濟,進而導致金融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實體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慢,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隨著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分離現象也就越來越明顯,具體表現為金融經濟體制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實體經濟體制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3]。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體制在國家市場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差異越來越大表明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開始參與到金融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市場資金的過度活躍以及經濟市場的空前繁榮,但是這是一種虛假的經濟繁榮現象。根本原因在于在金融經濟繁榮的背后是實體經濟在逐漸萎縮,沒有了實體經濟的支撐,金融經濟的發展只有水中月、鏡中花,無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三、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對策
(一)優化完善我國金融市場
要想提高我國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首先應該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的建設,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發展的資本市場體系。現階段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已經明確表示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并且要不斷加大我國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力度。此外由于當前市場經濟發展格局的不斷變化,眾多實體企業為了更好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實現自身的發展,也在不斷進行商業模式以及發展模式的變革創新,實體企業的變革創新也將會對金融服務提出全新的要求。證券行業作為我國資本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對自身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定位重新進行審視,緊緊圍繞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來不斷提高自身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具體來說證券行業應該積極拓展社會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發展的渠道,并且在對社會資本進行引導的過程中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高品質綜合性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有效滿足實體企業發展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在證券公司的業務發展以及風險控制方面,首先證券公司要積極幫助更多的優質企業實現主板市場上市,不斷提高直接融資在社會總融資規模中的比重;其次證券公司應該通過新三板市場、區域性交易所市場以及自身柜臺市場等為實體企業的發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除此之外,在金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證券公司應該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中的重點領域以及產業。
(二)控制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
首先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為了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國家可以實施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難以及融資貴的問題,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通過中小企業的發展來有效帶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有效避免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而被一些大型金融企業所收購。其次積極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為了縮小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發展的差距,積極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應該采取有力措施來積極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網絡信息時代,技術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國家應該在實體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這些先進技術的優勢,實現先進技術與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提高實體經濟發展速度。另一方面國家應該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比如稅收減免以及貼息等,來有效刺激實體經濟的發展。再次促進金融經濟自由化。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縮小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發展差距,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打壓金融經濟的發展。金融經濟的高速發展從長遠角度分析雖然不利于我國經濟體制的穩定,但是在短期內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對金融經濟的發展應該一分為二的正確看待。在積極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金融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通過金融經濟的自由化發展來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此外,國家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兩者的發展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控制其發展速度不能過快也能過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發揮兩者之間的促進協同作用,實現更好的發展。
四、結束語
基于上述分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不能過度追求金融的快速發展,金融快速發展所產生的經濟繁榮是虛假的繁榮,而是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來縮小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之間的發展差異,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國民經濟真正實現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陸嘉. 試論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內涵[J]. 納稅, 2017(17):131-132.
[2] 鄒旸. 經濟金融化的內涵、表現與治理:一個文獻綜述[J]. 南方金融, 2018(2):20-30.
[3] 田川. 試析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無法融合的原因及控制對策[J]. 財會學習, 2018, 188(14):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