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先進文化。新時代,只有大力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才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新時代;紅色文化;舊址
一、渭南紅色舊址
1.渭華起義紀念館。
位于陜西省華縣高塘鎮南渭華起義革命舊址內,1988年5月1日成并對外開放。是當時高塘地區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和培養鍛煉、教育黨的革命干部的熔爐,是當時中共華縣縣委辦公所在地,渭華起義中,軍委、司令部、陜東特委等方面的負責人曾在這里聚會、運籌帷幄,指揮革命斗爭。
與雄偉高大的渭華起義紀念塔相映生輝,是西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早期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全國革命斗爭史上也發揮有重大意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民無比英勇的戰斗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起義的許多領導人和保留下來的武裝力量,繼續為中國革命事業而頑強戰斗,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革命火種。如今的渭華起義紀念館,還是陜西省委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
2.永豐革命烈士陵園
永豐革命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在永豐戰役中犧牲的英雄烈士,教育后代和發揚革命傳統。永豐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我西北野戰軍在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領導和指揮下的一次戰役,是冬季攻勢中的重大步驟。此役全殲敵七十六軍,活捉了軍長李日基、參謀長高憲崗等主要軍官,全殲偽軍一萬五千六百余人,激獲大量軍用物資。從而徹底粉碎了胡宗南的所謂“機動防御”、“新戰術”,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戰役,獲得了解放戰爭的重大勝利。
永豐戰役的告捷,顯示了我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解放軍的強大威力,體現了軍民團結戰斗的雨水關系。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為了勞動群眾的利益,奮不顧身,浴血奮戰,許多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女,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二、新時代紅色文化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不但鍛造出了跨越14個省區的偉大的“長征精神”,還產生了許許多多以地方命名的革命精神,如“軍民團結、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改變作風、提高素質”的延安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起源于革命戰爭年代黨中央帶領人民群眾在一個作為全國革命中心的地方開展工作時所產生的先進理念和實踐。在隨后的宣傳與弘揚中,這些理念和實踐被抽象為有普遍意義的中國革命精神。因為這些以地方命名的革命精神有著全國性高度和普遍意義,這些地方成了中國革命取得偉大成就的精神堡壘。它們身上的光輝,不會因為時過境遷而失色。作為中國革命發展中的關鍵節點和全國性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它們在中國革命的總體歷史敘事和精神寶庫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成為今天全國各地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瞻仰考察的首選之地,順理成章、當之無愧。
第一,紅色文化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氣質。中國共產黨甫一出世,便自覺把黨的精神和黨員個體精神聯系起來鑄造建設,并貼近實踐和時代需要來培育和塑造,從而形成中國共產黨人特殊的精神氣質和優良傳統。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氣質的外延成果和彰顯載體。
第二,紅色經典文藝作品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中華美學精神一脈相承,創造了新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境界;是紅色文化的生動載體,在革命實踐中升華,傳承著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體現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正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在這個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的征程中,我們迫切需要發揮文藝的培根鑄魂、凝神聚氣作用,從紅色文藝經典中汲取寶貴營養,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用思想的旗幟和精神的火炬振奮人心,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偉力,為新時代偉大實踐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第三,中國的紅色文化,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開始醞釀,到新中國成立時已歷經長達28年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內容。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如今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依然是鼓舞、激勵人們繼續奮斗的強大推動力。
紅色文化的內容很豐富,其中最主要的則是兩點:一是愛國主義情懷;二是艱苦奮斗精神。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受屈辱的歷史,外國侵略者屢次踏入這塊土地胡作非為,特別是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盡的苦難。但中國人民酷愛自己的家園,奮起反抗,在條件十分惡劣的情況下進行8年的抗日戰爭,終于贏得了勝利。這就在于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使然。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是中國紅色文化的精髓。我們尋訪前輩人的足跡,緬懷他們的戰斗歷程,就是要將這兩種精神繼續發揚下去,永葆其強大的推動力量。我們在新時代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說這些是“過去的東西”,更不能說其“已經過時”。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地面上生長出來的,深深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盡管與過去相比,所處的環境有異、條件不同,但其精神、原則和內容,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就眼下我們所面臨的情況來看,尤有弘揚之必要,因為它對于克服困難、繼續前進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和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的發祥地。陜西在保護革命文物、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些文物保護和展示經驗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如何從歷史和革命精神中汲取營養,堅持群眾路線,讓紅色文化的復興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基石,讓人民成為真正的主體,這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參考文獻:
[1]梁紅海;劉天園;夏姝;華一夫.關于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紅色文化必要性的研究[J].智庫時代:2019(14).
[2]王燕.新時代傳承紅色文化的必要性及其路徑選擇[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6).
[3]張玉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視域中的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
[4]曲芳艾.關于加強吉林省紅色文化傳承與應用的思考[J].地域文化研究:2018(4).
作者簡介:
辛一凡(1989—),男,陜西西安人,渭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歷史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