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由于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務服務已被日益廣泛地運用于許多政務管理領域,對于保障、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種國家管理政務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政務服務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規范,在政務服務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就越來越突出,有些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因此迫切需要對政務服務制度進行優化。
關鍵詞:政務 政務服務 優化
一、政務服務的定義
政務服務的定義。政務服務是現代國家管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事務的一種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深化政務服務制度優化,是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培育發展新動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以政務服務事項內容為核心,依據權力傳導的不同路徑特點,可劃分為取消、轉移、下放三類,由此形成基本各自優化目標的分析框架。
二、現政務務服務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放、管、服”工作上一直在努力優化,也推動了治理能力的提升,但在政務服務在法治化、制度化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缺乏統一協調。各部門對于政務服務優化的認識不一致,從而對于政務服務項目的范圍、權力、職責等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政務服務部門分散,缺乏統一的協調性,甚至出現互相沖突現象。政務服務標準不一,程序復雜,各自為政。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監管不一,標準不同,出了問題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2.缺乏服務理念。一直以來,由于政務服務程序繁瑣、政務服務時間過長,一直被社會所詬病。一些政務服務人員對理解不透,辦理效果低下,工作出現懈怠,敷衍,“吃拿卡要”“衙門作風”現象屢見不解,服務和理念缺位,辦事群眾重復申請、投訴無門。這不公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損害了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3.缺乏徹底放權的思想。政務服務優化不是獨立完成的,與職能轉變和機構優化相聯系,但是當前政務務服務優化并沒有完全和政務機構優化掛鉤,仍然存在政務服務權力下放不徹底、不合理現象,造成機構權力與責任不對等。
4.缺乏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沒有很好的解決線上線下的治理模式,政務服務制度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全局的、系統的、長遠的整體性。
三、政務服務優化的必要性
1.履行職能的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政務服務制度優化,中央只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不再進政務務服務。對保留的政務服務事項要規范、高效。
2.優化權責配置的需要。政務服務事項下放過程伴隨著職能和政務服務權限的下放,涉及各級職責權限的重新配置和調整。如何科學合理界定不同層面的權力與職責,是權力傳導過程中良好秩序重構的關鍵所在。針對不同崗位明確各自責任,將責任義務跟手中的權力有機結合,真正做到還權于民。
3.預防治理腐敗的需要。在我國體制轉換、結構調整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時期,滋生蔓延腐敗的土壤尚未根除,解決滋生腐敗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從優化體制機制入手,完善政務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以防止權力濫用和權錢交易。
四、優化的意見和建議
政務服務優化是一項具有復雜性、系統性的任務,涉及部門、領域和環節較多,當前,政務服務優化已經進入深水區,推進政務優化的進程成為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進一步加大下放力度。加大放管服工作力度,繼續整合和梳理政務服務職能,該取消的要取消,該轉移的要轉移,該下放的要下類。
2.要進一步加大業務培訓。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包括:政策解讀、業務培訓,增強業務素養,做到人人都熟悉業務流程,個個都是行家里手,樹立爭先創優窗口服務工作氛圍。
3.要進一步加大溝通協調。加大市場監管工作力度,推動形成寬進嚴管工作局面,加強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確保工作溝通暢通,工作不脫節。
4.要進一步加大制度建設。建立有效的運作和倒查機制,建立規范的運作機制和監督機制,減少政務服務中的人為因素,減少隨意性。
5.進一步加大服務意識。搞好政務服務中心窗口建設,從實際出發開展各種各樣的便民服務,無論是個人申請辦理的項目,還是對所在地區有影響力的投資項目,都應積極對待,盡可能采取集中辦公的方式,方便群眾。并結合現代信息化建設,開設網上政務服務,促進政務服務手段高效、及時。
政務服務優化需要長期不懈努力,隨著我國職能優化的不斷深入發展,政務服務優化,特別是把政務服務的權力運行納入監督范圍,契合中國建設服務型的發展方向,也是建設廉潔和法治的需要,只有把政務服務納入管理組織結構,才能構建現代化政務服務機制,才能讓市場經濟有效發展,才能讓群眾實實在在的感受到的以人為本、為民辦事的信心和決心。
參考文獻:
[1]駱梅英主編《政務許可標準的沖突及解決》《法學研究》2014第2期
作者簡介:
馬酩皓,漢族,男,遼寧阜新人,沈陽師范大學,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