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王楠

從渤海灣的磅礴濤浪,到燕山長城的亙古連綿;從開改革先河的“胡服騎射”,到演繹中國近現代革命史的 “紅色太行”。厚重的歷史和悠久的文化,大氣而勃發的河北如一幅潑墨的山水畫卷,呈現在中國的大地上。河北省的教育在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濡染下,如何邁出現代化的步伐,如何為美麗河北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本刊專訪了河北省教育廳廳長楊勇。
《教育家》:楊廳長,當前,教育現代化還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關于教育現代化有兩種不同的聲音,有人主張教育現代化是一個過程,有人認為教育現代化應該有一個標準。請問您對“教育現代化”的理解是什么?
楊勇:周恩來總理在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中國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F代化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認為,現代化是動態的概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現代化標準。今天現代化的含義和范圍就更廣了,呈現多層面、多元化、多維度的特征。
教育現代化,關鍵是人的現代化,還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學條件以及信息技術的現代化。另外,還有基礎的辦學條件、教學裝備等等。比如十多年前的中小學遠程教育,投影機是教育信息化的典型裝備,現在教育裝備使用一體機、電子白板甚至平板電腦了?;ヂ摼W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泛在的學習空間,也革新了人們對學習環境的認知,因此,教學裝備的現代化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傮w上看,現代化的標準是動態的,和當時經濟社會的發展條件和水平是一致的,可能會超前一點,但是也脫不了歷史的客觀限制。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現代化既是標準更是過程。
教育現代化是個生動的實踐過程,推進教育現代化首先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要在事關改革發展的關鍵處和百姓關注的地方著力。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好,穩穩撐好教育這艘大船。教育要心寧神靜,不能浮躁,要破除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在一些標志性、引領性、支柱性改革上取得突破。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這樣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家》:如您所說,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那么近幾年河北省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有哪些卓有成效的實踐呢?
楊勇: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河北省委、省政府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強化科教興冀戰略,河北教育事業步入健康、協調發展的快車道。我們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6.6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2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超過92.39%,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職招生數量連續三年保持在全國前五位,職普比更加合理,本科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在學前教育上花大力氣。國家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給了我們一個好機會。2018年河北省的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6.66%。我們將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全覆蓋工程、城鎮學前教育提升工程,按照國務院要求,落實城鎮小區配建幼兒園規定,以幼兒為中心,全面提升我省學前教育質量和水平,讓老百姓上得了園、上得起園,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實現幼有所育。
“七長”控輟保學制,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18年河北省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21%,超出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約3個百分點。我們建立了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可以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按照相對就近入學的原則統籌安排在公辦學校就讀。教育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確保無輟學鄉、無輟學縣一直是河北教育的重點工作。2018年我們進行教育精準扶貧,推出了控輟保學工作機制,在縣一級全面建立縣長、教育局局長、鄉長、“村長”、校長、家長、師長“七長”控輟保學負責制,保障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京津冀協同促進河北高等教育穩步發展。河北省有122所高校,但高等教育大而不強。在大家心目中河北的高等教育應該更好,這給我們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為此,我們一是抓“雙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努力培養一批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學科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二是凝聚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力量,借助高校聯盟、省部共建等平臺,共享京津高校高水平的教學、科研資源,與京津地區的高校開展科技交流,并在師資共享、教育教學、聯合培養、智庫建設、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開展了深層次的合作,初步構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等協作平臺聯盟,在區域發展、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不斷提升高校協同創新能力。
《教育家》:您提出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那么在教育現代化建設中如何促進人的現代化發展呢?
楊勇:教育現代化的指標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沒有教師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更新,就沒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談不上現代化。如何從人的主體性視角來考量,推進人的思想觀念、素養能力、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現代化,是需要我們深度認知和持續建設的大課題。
首先,教師是終身學習者。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落實到位,才能培養出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就要求老師思想觀念要守正出新,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改進教育教學行為方式,所以教育者應該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隊伍思想道德建設是第一位的。“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有什么樣的道德情操,就有什么樣的人生境界。要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將政治標準放在教師準入標準的首位,并且要將師德培育貫穿在師范生培養和教師職業生涯的全過程。
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2018年教師節前夕,河北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深入開展師范教育特別是教師培養的改革,實現從師范教育到教學實踐的無縫對接,推動新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直接在學校落地。深入開展“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加強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培訓等等,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有燈塔一樣的領頭人,我們以培養教育家的視角來培養教師,建立了省級骨干教師、特級教師、燕趙名師、教育家型教師的梯隊成長機制。2016年河北省啟動實施河北省中小學教育家型校長培養工程,開展至今,有成效、有進展。
對于鄉村教師,一是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改善鄉村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包括提供周轉宿舍、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二是對鄉村教師職稱評定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讓農村教師安心從教。農村教師穩定了,教育質量有保證了;家長認可了,良好的教育生態就形成了。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河北省保定市阜平鎮大園小學校長張建華說:“我愿意一輩子快樂行走、耕耘在太行山間?!闭沁@些老師挺起了中國教育、河北教育的脊梁。
其次,家長要成為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陳舊,不知道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他們從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出發,要求孩子按他們意愿做事,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孩子最需要的是身心的健康發展,這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人生的成長是有缺陷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深刻影響著現代化的進程。目前,最讓我們頭疼的是有的家長不會教育孩子。我們需要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家長也要成為教育專家。以科學的方法教育兒童,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父母一定要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擔當起來,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創造更多機會跟孩子共同生活,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任何人代替不了父母,包括最好的老師。家長應該學習怎么教育孩子,并且與學校、老師多溝通,密切家校之間的聯系。邢臺臨城縣的鴨鴿營中學是一所農村初中校。學校定期舉辦家長會,同時與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交流。在“校園開放月”上,開展“家長做一天班主任”活動,全面參與學生管理、班級管理和學校管理,推進了家校共建共育,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教育家》: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河北教育現代化2035”是如何規劃的?未來雄安新區教育將如何布局?
楊勇: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河北省教育現代化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制定了《河北教育現代化2035》,包括總體要求、戰略任務、保障措施。戰略目標是:到2035年,教育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先進行列,形成面向人人的終身學習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需要;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更有利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從指標上分解,我們談到了終身學習、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并從服務的角度提出教育強省、人力資源強省、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服務。這是比較廣義的現代化目標。
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有其獨特性,我們將按照“世界眼光、國際一流、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總要求,構建高水平的新區教育體系。雄安新區將與北京、天津等地區開展教育合作,引進北京、天津的優質教育資源,以結對幫扶、委托管理等方式提升中小學、幼兒園的辦學質量,高標準新建一批中小學和幼兒園。雄安大學的定位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服務國家重大創新戰略、推動新區發展、助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我們將創新學校治理模式,匯聚一流教育資源,將雄安大學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雄安新區將是教育現代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