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
摘 要:日本與中國作為鄰居,文化源遠流長,從很久以前就開始有了密切的物質、精神來往,因此在文化、風格等方面有著許許多多相似卻又不同的地方。日本的傳統的建筑和中國傳統的建筑也是如此。本文從傳統的宗教建筑出發,介紹了日本傳統的宗教建筑和中國傳統的宗教建筑,以及日本傳統宗教建筑與中國傳統宗教建筑的相似性等和差異性,目的是探尋它們在現代建筑中能帶來拿些可能。
關鍵詞:宗教建筑;相似性;差異性;可能性
1.日本傳統的宗教建筑
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日本傳統的宗教建筑經歷了好幾種形態,其中最為主要的為神社建筑和佛教建筑,到了平安時代風格開始融合與本土文,到幕府時代,更是有了新發展。
早期,從7世紀開始,神社建筑在平面和建筑形式上開始成型,平面矩形,長邊入口,挖土立柱,山墻上有山花中柱,懸山式曹屋頂,屋面呈直線形,整體呈現一種溫暖簡單樸素的感覺。到了7世紀后,中國的佛教建筑開始傳進日本,因此日本神社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柱子有了側腳,橫梁的兩端開始翹起,有了斗拱。拜殿與本殿的形制也成為了一種典型的形制。它復雜的地方在它的屋頂的結構與形式,外墻非常的華麗,屋面和外檐墻仍然保持著日本傳統建筑的風格特色。到了12世紀,這時神社建筑又有了改變,開始愈加優美舒展,簡潔輕快 [1]。
飛鳥、奈良時期是日本建筑受中國影響的時期,這個時期主要宗教建筑是佛教建筑,比如法隆寺,唐招提寺。“平安時代”開始后,日本的宗教建筑開始更加注重與日本民族文化的結合,到了后期,也是受佛教建筑的影響,宗教建筑出現了更多的變體形式。日本的宗教建筑不拘于傳統的形式,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
2.中國傳統的宗教建筑
東漢初期的寺廟建筑在繼承了印度傳統的基礎上與漢代的多層木結構建筑相結合,成為了中國式的塔,寺廟以塔為中心。到了兩晉、南北朝,佛教開始了快速的發展。人們修建了大量的寺廟,同時一些高管、貴族“舍宅為寺”,中國式的庭院成為了寺廟的基本形式,寺廟的布局形式出現了“前塔后殿”。隋、唐、遼五代,寺廟以大多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形式。到了唐晚期,密宗開始盛行,鐘樓的設置一般位于南北軸線東側,這種制度逐漸定型,一直延續到明初,到明中葉才在其西側建立鼓樓,并將二者移至寺廟前山門附近。到了明清時期,佛寺更加規整,大都以中軸對稱布置建筑 [2]。
道教建筑是道士用來祀神、修煉、傳教、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的中心思想來源于道家。道教建筑,大多用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少于修建于天然的洞穴中,沒有形成獨立的系統與建筑風格,大體遵循我國傳統的祠廟、宮殿體制 [3-4]。
伊斯蘭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島。早期建筑采用磚石結構和阿拉伯建筑風格,保留了高聳的光塔、蔥頭形拱卷門和穹頂禮拜殿等。慢慢的,受到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影響,開始采用院落式的布局。
3.日本傳統宗教建筑與中國傳統宗教建筑的相似性
“要研究中國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這是在中國建筑界流傳的一句話。古時候,中國是作為東方國家的中心,我們的儒學、佛教、律令、科技先后傳入了日本等其他國家,這其中就包裹中國的建筑結構與建筑技術。
在建筑材料上,中國的宗教建筑大都是木構架體系;在形態上,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有大屋頂,屋面、屋脊、屋檐都是曲線的,有點屋頂會高高翹起,像展開翅膀的鳥。這些也都能在日本建筑中得到了表現。
4.日本傳統宗教建筑與中國傳統宗教建筑的差異性
以日本最為古老的木建筑為例,法隆寺。法隆寺的外觀看起來與中國古代的建筑很像,的確,法隆寺是參考了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佛寺。但是以寺廟中的塔為例,在中國塔的作用是人們可以登上去的,然而法隆寺中的塔是不可以的。它的修建方法是從塔頂向下伸出一根柱子,插入地面,所以沒辦法在各層修出結構,也就修出了這種只能觀賞的塔,也就體現了日本的本土特色。再說法隆寺的建筑的斗拱,它沒有嚴絲和縫的銜接。
每隔十年日本的神社都會推翻重修,而重修的時候日本人幾乎不會修的和以前一樣。于是,唐招提寺的內部結構變成的小屋組,由于小屋組,屋頂變得膨脹,而中國的屋頂坡度緩和。
日本傳統的木宗教建筑,雖然在外觀上吸收了中國的一些特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融入了日本本土的建筑特色。
5.日本傳統宗教建筑與中國傳統宗教建筑的在現代設計中的可能
到了現代,人們對于宗教建筑更傾向于既要讓宗教建筑變得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又要在建筑上不能脫離傳道的本質。
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我們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嘗試,在材料上,木制結構可以帶來本質、質樸的感覺,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增加一些現代的材料,如鋼材等,就能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比如隈研吾大師設計的瑞圣寺,用木制結構和現代鋼材搭配使用作為建筑的支撐,不僅在布局上符合了中國寺廟強調深度和對稱的特點,而且也符合現代的幾何美學。在建筑的外觀上,我們也可以擺脫傳統的束縛,只要表達出我們要的純粹、禪意,即使它有著現代的外表,也能讓人的內心寧靜。我們還可以用周圍的環境做文章,做一個完全通透的宗教建筑,如總寧寺無憂樹林,即使于周邊的傳統建筑完全不一樣,但也絲毫不會違和。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如何打破千篇一律、如何與時俱進,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葉春生.中日建筑民俗比較研究[J].民俗研究,2006(4):150-160.
[2]徐蘇斌,青木信夫.中日建筑遺產保護比較研究[J].中國房地產,2010(5):77-80.
[3]霍方方.建筑傳統的當代延展——解讀當代中日建筑師作品[J].中外建筑,2014(12):43-45.
[4]丁磊,王立雄,吳韜.中日建筑創作背景比較分析[J].建筑與文化,2016(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