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芝琳
摘 要:近年來,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成為我國司法改革的重點內容,該制度在18個一線城市中得以實施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在我國刑事速裁制度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無疑具有較強的基礎性,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設情況相符。本文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入手對該項制度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分析,圍繞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進策略,希望能為司法改革的順利推行起到積極影響。
關鍵詞: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司法改革
在市場經濟異常繁榮的背景下,我國刑事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引發了嚴重的司法資源短缺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怎樣才能優化配置司法資源,如何提高刑事案件的辦案質量與效率,這些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深思,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順勢而生。該制度的實施,可以根據各種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流處理,有助于緩釋辦案人員的壓力,有效提高司法資源利用率,創建完善的量刑體系。
一、理論基礎與實踐意義
(一)理論基礎
對認罪認罰制度進行分析,“認罪”應該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認罰”則是指被告人不會對司法機關做出的量刑建議產生不同意見,并能在相關法律條款的引領下積極退回贓款、予以賠償;“從寬”是以一種簡化的形式降低對被告人的處罰力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我國的推行,既得到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也能產生較強的實踐意義,與我國刑事法律原則保持一致。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司法資源極其匱乏,該制度的實施不僅能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也能獲得公正、公平的量刑結果。
(二)現實意義
當中國特色法律體系中的不足逐漸得到了填充,我國刑事政策也日趨成熟,突出了人文關懷、寬緩原則的重要性,把寬嚴相濟當成了司法政策的核心內容,旨在為被告人提供亡羊補牢、悔過自新的機會。寬嚴相濟這一原則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施能更好地體現出寬嚴相濟原則的優越性。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就提出了寬嚴相濟這一理念,以此來面對日本戰俘,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達到化敵為友的目的。將這一理念運用于量刑之中,能使被告人清醒地意識到錯誤,感受到來自黨和人民的關懷與尊重,從而為各個領域建設貢獻所有力量。該制度的實施,意在提高被告人的思想覺悟,避免出現浪費司法資源的現象,提高案件審判效率,消除被告人對訴訟模式的對抗。同時,也能使司法機關得到社會輿論支持,增強法律的權威性。
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關于認罪認罰的時間,當前我國的法律條款并沒有對其做出合理說明,這給案件分流帶來了麻煩,不利于訴訟效率的提升。同時,有些被告人存在著精神上的疾病,或是一些特殊群體,他們根本不具備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該項制度的實施就具有較強的局限性。
二是關于被告人是否自愿認罪認罰,法律層面并沒有制定出合理的評估標準。在辦案過程中,有些司法部門為了提高辦案效率采用各種手段致使被告人認罪認罰,難免會引發各種冤假錯案。所以,在司法實踐中一定要準確把握被告人的認罪認罰是否是自愿,極力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三是盡管我國法律體系歷來強調“坦白從寬”的重要性,但被告人是否坦白、何時坦白、坦白效果等都靠法官自由裁量,由于標準不統一、不嚴格,往往會出現同一案件不同判決的現象,過于夸大了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重要性,為各種貪腐事件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削弱了司法部門的公信力,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三、完善制度的措施
一要完善立法。要想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推行過程中取得成效,需要對一些柔性標準進行調整,用“要”來替換“不妨”、“可以”等含糊不清的字眼,廢除一些模棱兩可的規定,對從寬處理做出明確、細致的規定。同時,也要分清坦白與自首之間的差異,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不同的減刑決定。此外,也要對認罪認罰的時間做出明確規定,根據各種案件制定出統一標準,使一些并沒有對社會產生危害、態度端正、悔改意識強的被告人得到改過機會,爭取得到被害人的諒解。
二要優化審判程序。在司法實踐中,應該根據該制度的執行情況制定出三級刑事訴訟程序,針對各個訴訟階段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偵查階段要還原案件的真相,杜絕各種暗箱操作現象;在起訴階段,如果被告人能自覺認罪認罰,可以進行實施速裁程序,以此來達到節省審判資源、控制訴訟成本的目的。
三要提供法律保障,賦予被告人選擇權、知情權、自愿權,被告人自覺認罪意味著放棄辯護機會,所以,任何司法機構都不得以任何方式逼迫被告人,要將案件的審理流程、進度等內容告知被告人,允許被告人反悔、上訴。
四、小結
司法機關要以前瞻性、發展性目光審視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發現其不足并加以完善,爭取在該項制度的支撐下使司法資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切實維護被告人的司法權益,不斷增加司法改革的深度,早日創建獨具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顧永忠.關于“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幾個理論問題[J].當代法學,2016,30(6):129 - 137.
[2]張淑芳.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踐探索分歧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8):103 - 110.
[3]桂夢美.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本體描述與理論參照[J].河南社會科學,2016,24(9):36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