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增輝
當整個社會都是真實正直的時候,一個偽善虛假的事物是被人唾棄和厭惡的;然當整個環境都是烏云密布的時候,即使有一片白云,也會被“黑云壓城”吞噬。風清氣正的氣氛減弱,虛情假意、互相吹捧恭維的驟增,說真話成為一種“另類的存在”。悲哀哉?!自不待言。
課程結束后,筆者總結為三個字:“真”、“善”、“美”,下面來逐一進行論述:
首先,藝術要“真”,真即真實。在閱讀完《解讀《黃河》背后的中俄關系》1后,深切地感受到了解、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刻把握作品內涵是非常關鍵但易為人們所忽視的現象。這首由沈心工作曲、楊度作詞的《黃河》,至今有幾人真正讀懂了里面的深意?自問世并未被真正地深度解讀。我們大家都沒有多想,只是表層地根據個人感官上判斷,尋求愉悅與享受,并未真正理解作品后的精神上的升華和滿足。
在這個藝術真實性的問題上,筆者想起課堂上李巖研究員談及歌曲《貝加爾湖畔》背后的故事時給我的啟發。歌手李健在參加《我是歌手》中演唱一首《貝加爾湖畔》,歌詞如下:在我的懷里,在你的眼里,那里春風沉醉,那里綠草如茵……多想某一天 往日又重現。我們流連忘返,在貝加爾湖畔……就在某一天,你忽然出現,你清澈又神秘,在貝加爾湖畔。你清澈又神秘,像貝加爾湖畔。浸淫在優美的歌聲中的各類聽眾(各類人群),又有幾人知道“貝加爾湖”曾是我國的領土,正是在甲午海戰時被沙俄強行奪去,所以,在聆聽、陶醉在優美旋律和李健空靈歌喉的背后,有想過這不單純是一首描述貝加爾湖景色的抒情歌曲,還是對領土失守,一去難以復歸的無奈和傷感,流露的企望與懷念在“自家”的貝加爾湖畔流連忘返的場景。感情含蓄深沉又感覺內部張力十足,表面上看似描寫美好景色,其實是生發出的濃厚愛國情懷,內涵深刻,意味深長。然筆者看到了太多綜藝節目、演唱會等不同形式的聽眾對藝術的審美浮于表面,發出的感慨:哇,太好聽了!他(她)唱的音真高!長得真帥(漂亮)!穿的好時尚!音樂的形式很新穎,改編的特別有意思,拍攝下各種煽情流淚痛哭的鏡頭……
多數聽眾更多的是從個人感官的“第一感覺”審美判斷,有誰會關注音樂背后的真正深意呢?有人會說:“音樂的功能是娛樂,只要我開心,其它的與我無關”。確實,音樂有娛樂的功能,但除此之外,音樂還有教育、審美、批評等諸多功能,娛樂僅僅是諸多功能中的一個,而不是音樂的全部。試想:假如音樂只有娛樂的功能,社會將是什么樣子?結果不堪設想。社會發展速度太快了,帶來了人的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等現象。大眾的音樂審美觀令人堪憂!
藝術講究“善”。善義好的。好的藝術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缺一不可。認真閱讀了李巖研究員的《有心抑或無心——評郎朗“美國白宮演奏事件”》1一文,帶給筆者諸多反思。古來就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文人志士的愛國情懷,一個人生活在特定的歷史時代,都不應該缺少基本的愛國情懷和對歷史基本史實的無知。
社會上和生活中,我周邊充斥著這樣的看法:“學藝術的就是吹、拉、彈、打,嘰嘰喳喳,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才去搞這些”,起初,我只是呵呵一笑,不以為然,雖然在我看來就是偏見,但是一幕幕都在正式這一偏見的“合理性”。看了很多特別年幼的琴童彈琴時,不知所彈作品表達的內容刻意的模仿某些鋼琴家的搖頭晃腦,肢體動作夸張、浮夸,小孩子彈奏的作品及表現的動作遠超越了自身年齡的界限,動作的“成熟”與該有的心理年齡嚴重不匹配,過于老成,帶給筆者的感受不是欣喜,恰是無限憂慮。我對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彈作品的內容,持懷疑態度。
龍應臺曾在香港大學的一次畢業典禮上說:“沒有人文,大學就會變成一個技術培訓班。”反觀自身,中國的專業音樂院校存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呢?用事實說話:培養出來的學生人文綜合素質普遍偏低,演、唱、奏不知所演、唱、奏曲目背后的人文內涵的現象,較為普遍。我認識一個大學學藝術的同學,我無意間問他,你知道《四書五經》中“五經”有哪些嗎?他想了一會竟然回答《山海經》……真是令我大吃一驚啊!我覺得這可能是極個別現象,我又有意地問了十幾個人,竟然四書五經回答全部正確的沒有三人,讓我感到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學校教育的種種弊病,社會整體素質的嚴峻挑戰。這可都是所謂的“高材生”啊!但他們的專業技能都是不錯的。這也反證了中國音樂教育的僅重“技術表象”,忽視“人文實質”的現狀。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要成為缺乏民族歷史擔當而僅玩弄雕蟲小技的“藝匠”。
藝術追求“美”。美在真實,美在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美在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成為“完全之人”。“美育”一詞,最早是由王國維于 1903 年時率先提出的:“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1完全人格的建構是需要內外兼修的平衡協調發展,與“真、善、美”相對應。在我國掀起美育波瀾的是蔡元培,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且身體力行,奔走呼號,著書立說。
審美教育是件不易的事,從王國維提出“美育”到今天為止,筆者認為審美教育的成效與力度還不顯著,美育教育要在全社會拓展開來,全面提升全民族的綜合素質才是美育的目的。不是把既成藝術降低到民眾的水平,而是把民眾抬高到藝術的境地。”
我們應該把眼光放的更遠大一些,藝術素質的培養,是多層次的,要著眼長遠,“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特別是讓我們的下一代,多接觸各類型的優秀中外藝術作品,多聽、多看、多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的豐富的情感的一部分,是從藝術作品中培育出來的。它的影響,深入淺出,潛移默化,又沁人肺腑。更重要的是,“當藝術的力量擊中了人的靈魂深處的時候,又會起著巨大的,深長的,驚人的魅力影響著人的靈魂。1
優秀的音樂作品要有揭露社會的假、惡、丑,弘揚真、善、美的是內在意蘊。不要流于表面膚淺的讀解,要勇于深度挖掘事物的本質是對每個人提出的更高期許。愿再一次聆聽《黃河》《貝加爾湖畔》時不單純沉浸在它的旋律與歌詞表層;不在盲目,只在形體上夸張的“搖頭晃腦”……撥開云霧,直沖碧霄,向事物的本質逼近,觸及且守護藝術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李巖:解讀《黃河》背后的中俄關系,《中國音樂學》,2010年第2期。
[2]李巖:《有心抑或無心——評郎朗“美國白宮演奏事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4年第2期,。
[3]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教育世界》, 1903(第 56 號) 轉俞玉滋等編.: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