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購票為我們出行帶來諸多便利,春運期間,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許多人通過第三方購票平臺搶票。但大家在購票時是否遇到過此種情況:準備付款時,實付金額要高于車票價格,仔細查找后發現,平臺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默認勾選同意并進行捆綁銷售其他產品和服務。許多消費者被“套路”后選擇自認倒霉。其實,捆綁銷售在法律上涉及格式條款的問題,那么,當商家濫用格式條款侵犯我們的合法權益時,該如何打開維權的正確方式?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格式條款即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通俗而言就是交易條款由商家預先擬定,消費者只能“要么接受,要么走開”。格式條款在我們工作生活中廣泛應用,大到商品房買賣合同,小到手機APP的用戶注冊協議。但實踐中常出現部分商家利用其經濟優勢地位濫用格式條款,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我們經常提到的霸王條款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前幾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本店謝絕自帶酒水”條款,經過相關部門的整頓,近幾年情況已經好轉。但商家濫用格式條款仍屢見不鮮,霸王條款更是花樣百出,例如“打折商品一經出售,概不退換”“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商家所有”等等。許多消費者因不懂法,只能吃啞巴虧。
其實,合同法對格式條款的制定是有規定的:一是明確格式條款制訂者須采取合理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二是禁止格式條款的制訂者利用格式條款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三是在解釋格式條款時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那么,消費者遇到哪些情況可以維權,如何維權呢?例如,對捆綁銷售行為,商家不僅違反了提請消費者注意的義務,還涉嫌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可依法要求商家返還相關費用。
市場中濫用格式條款的現象屢禁不止,并不是缺乏規制該行為的法律,而是缺少懂得使用法律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消費者。消費者要積極地運用法律武器,增加商家的違法成本,使他們不敢逾越雷池,自覺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據中新社3.20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