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全
摘要:當今社會,新媒體的迅猛發展豐富了新聞資訊的傳播方式,使得人們接收訊息的內容和形式發了巨大變化,而這些變化勢必對傳統媒體(報紙、電視、廣播等)產生巨大的沖擊。伴隨著傳統媒體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身在其中的編輯記者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壓力。
關鍵詞:傳統媒體;記者;應對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傳播渠道方面既有優勢,又有不足。傳統媒體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的特點,及時調整宣傳策略,擴展自身新聞宣傳渠道,吸納群眾意見,實現與讀者之間的交流互動。
以微信、微博、抖音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使新聞內容更快捷、更加趣味地傳播給了大眾,傳媒媒體可利用新媒體的這一優勢進行宣傳,提高自身影響力,打造多元化的傳統媒體平臺。
(一)虛假新聞的傳播
現如今,多樣的信息發表平臺為人們個人言論的發表提供了巨大便利,仿佛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名“記者”,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審核監管機制,虛假新聞和情緒性言論的傳播速度和規模也超乎想象,如不能對其進行把控,大量不明是非的網民會被誤導,這很有可能導致網絡沖突、網絡暴力現象的發生。
(二)缺乏復合型人才
在新媒體發展如此迅速的形勢下,媒體人除了要采寫新聞稿件、策劃宣傳方案外,還需要掌握新媒體宣傳的技巧:如何用更網絡化的語言吸引粉絲,如何運用手機甚至無人機等設備拍出更美的畫面等。此外,傳統媒體人大多數未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傳統媒體人如何進行角色轉換,成為新時代下的全能記者,是一個新課題。
現如今,傳統媒體工作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與此同時,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也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提高新聞傳播效率,必須提升新聞稿件質量,拓展宣傳途徑,為人民群眾傳播更多正能量的新聞。
由于新媒體從業者水平參差不齊,在向大眾傳遞官方發布、接受輿論監督等方面,傳統媒體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面對新媒體的挑戰中,傳統媒體記者只有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全面提升業務技能,才能更好地勝任當下的新聞工作。那么,作為從事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們來說,應該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來應對挑戰呢?
不管任何時候,媒體主要承擔的是政府“喉舌”的功能,既要將黨的思想、政策傳達給廣大老百姓,也要將廣大人民的愿望、呼聲反映給黨和各級政府機構,做好這個傳達工作需要廣大媒體記者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這就要求記者在新聞報道中,一定要積極引導、傳播正能量,從而達到其引導大眾思想和行為的作用。
在融媒體時代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就必須不斷提升業務素質。堅決克服急功近利、低俗的心理,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基本原則,力戒主觀臆斷。只有掌握過硬的業務素質,才能在這個“人人都是記者”的媒體環境中掌握主動權,把正能量傳播出去。
信息內容的監管是新媒體的一個硬傷,況且網絡傳播十分迅速,一則虛假消息的發布將會導致嚴重的輿論問題。傳統媒體記者要學會利用新媒體對輿論進行正面的引導,信息的發布必須要真實、有效,必須通過官方確認之后才能發布出來,堅決杜絕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現象的發生。
新媒體可以作為新聞內容發布的平臺,也可以作為宣傳工具,傳統媒體要利用好新媒體的宣傳作用,實現新聞宣傳目的。
傳統媒體要注重發揮網絡媒體的擴展優勢,通過官方微博、微信、QQ平臺等開展多元化宣傳,讓新聞在第一時間抵達讀者,利用不同的宣傳方式傳達給各類受眾群體。
在新媒體時代,要充分收集老百姓的合理意見,讓群眾給自己發聲、為自己代言,實現新聞宣傳更加貼近普通老百姓的訴求。傳統媒體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建立新型的宣傳陣地,像官方微信、微博等,利用新媒體拉近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從而真正走入老百姓的生活。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人更要加強學習,堅持內容為王的初心不變,提高對新媒體的應用能力,以更強烈的責任感和更加靈活多變的報道形式,更有深度的報道引導大眾,必定能在這個融媒體時代掌握核心競爭力,贏得更多掌聲與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