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建和

摘 要: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上升,是大學物理的基礎,其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難度較大,因此學生不僅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也要具備一定的解題技巧,對物理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很多高中生在解題時總覺得每一個題目似曾相識,卻又束手無策,解題方法上不知變通、舉一反三,解題思路不夠開闊,在本次探討中,我們以高中物理為核心,探究相關解題策略,以期提高高中生物理解題效率。
關鍵詞:高中物理;高考;解題策略;技巧
物理在高中階段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具有邏輯性、系統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邏輯能力、創新能力等。解決物理問題的實質就是將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因此高中生不僅要牢固掌握物理知識,也要活學活用,避免死記硬背,采取相應策略,輕松應對高考。
一、整理基礎知識結構
就近幾年來看,命題者十分注意立足基礎知識的考查,很多試題強調回歸課本,又講究推陳出新。高中物理涵蓋了很多方面的內容,包括力學、光學、熱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學五大部分。高中物理的學習較為繁瑣,公式、定理、定律較多,有些學生對基礎性概念和規律把握不牢固,在做題時容易混淆概念,認為學好物理太難。例如,在力學模塊中,牛頓第一與第二定律,從字面意思看一字之差,但是蘊含的內容天壤地別。牛頓第一定律是圍繞特定物體所呈現的運動狀態展開描述,俗稱“慣性定律”。而牛頓第二定律更注重描述加速度的成因。在解題時,我們一般用加速度公式描述特定物體所呈現的運動狀態因此,整理知識結構是非常必要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發揮潛能、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題目:下面哪些現象可以用“慣性思維解釋的清?”
A.騎自行車轉彎時人體發生傾斜。
B.機床水泵底座重量大,提高慣性,避免機器震動。
C.火車前進過程中車廂數增加或減少會引起慣性變化。
首先,通讀題目后,我們腦海中首先搜索出“慣性”的概念,慣性的本質是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而非受力影響,只受物體質量影響。A選項中自行車轉彎前人體處于直立狀態,轉彎后人體傾斜不是慣性。B選項中水泵底座重量大是為了保持穩定,無關慣性。C選項中車廂數的增加或減少使火車的質量發生改變,所以慣性也會受到影響,故C選項正確。
二、牢牢掌握重點實驗
有人曾說實驗是強有力的杠桿,能夠打開自然界的奧秘。實驗教學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認識和理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因此物理實驗也是高考的易考點,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試卷上。高中生在實驗課上應緊跟教師思路,牢牢掌握每節實驗課的內容和結論,并學會總結、舉一反三。高中學生課程繁重,很多學生心理壓力較大。教師也應做好引導作用,優化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制定符合自身的復習策略。比如講到“平拋運動”,教師可以實施課外教學,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飛機投彈的小游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物理的本質,促進物理知識向核心素養的轉化。教師在臨近高考前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專項復習,帶領學生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遇到相似問題時不慌不亂,最快時間做出反應。
例如實驗: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在兩次橡皮條形變的效果相同的前提下,以F1、F2的圖示為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是理論的合力F;而單個作用力F’為實際的力。最后再比較、驗證。
三、研討試題查漏補缺
歷年高考真題包含了物理知識的整合及考試大綱的透徹分析,是練題的不二首選。在答題時,嚴格規范使用字母、符號等,規范使用教材上的術語和原理。高中階段的學生仍處于發育階段,受到基礎知識等影響在接受能力上有所差別,教師應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教學的措施,及時強化學生的薄弱點。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在平時練題過程中學會總結,找到答題技巧,對于題目較長的綜合試題,采取粗讀、細讀、選讀“三部曲”,能快速的從題干中獲得已知條件和隱藏條件,從而找出內在聯系。
例如:物體A、B,受力于F,且兩物體運動速度為零,即靜止。B物體接觸表面粗糙,求兩物體所承受摩擦力。
通讀題目后,我們會發現:在F的作用下,A向右運動,與A相對應B有向左運功趨勢,也就是說A的F(摩擦力)向左,大小等于F,而B的(摩擦力)向右。兩個物體都沒有發生實質性運動,所以,A、B一樣,都有向左的趨向。而對B來說,與地面之間因摩擦產生的力,在方向上是與F方向相反,大小等于F。
四、精選精練采取策略
習題的精選精練就是讓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具有針對性、目的性的訓練,并且在答題過程中總結策略、掌握答題技巧。選擇試題或拓展型題目,讓學生一步一步拓展和研究,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正所謂“解題有法但無定法”,讓學生對各種題目都能夠隨機應變。
五、結語
學好物理知識有利于克服學習中遇到的障礙,也能夠將物理與生活實例相聯,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在高中物理高考解題時,要突破思維,全面的思考問題,提升自身核心素養,以期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周文.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J].當代教研論叢,2018(08):82-83.
[2]李文輝.高中物理高考解題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7(04):55-56.
[3]海澤儒.高中物理力學解題技巧及應用實踐探索[J].科技風,2018(0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