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敏
摘 要:現如今,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只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跟隨老師引導,才能高效率的獲取知識,營造一個愉悅的課堂氛圍。因此,本文將從如何提高學生興趣、如何進行課堂提問、如何營造課堂氛圍三方面來體現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課堂互動。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生參與;歡樂課堂;實踐應用;
引言:隨著新課標的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早已過時,而構建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課堂越來越重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師生互動的必然環節,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學生應該是主體、主要角色,而不是以教師為主導,只有當學生真正意義上參與了課堂互動,主動思考了課堂相關問題,才能夠熟悉掌握本節課應學得的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學生只有真正用心去做,參與其中,才能夠了解并熟悉,只是通過眼看,通過耳聽是遠遠不夠的,由此可見,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師需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環節,構建歡樂課堂。
一、提高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歷史發自內心感到有趣時,那么學生對歷史內容的學習將會事半功倍。那么應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本文認為應從三方面進行。首先,課堂導入時選用新穎的故事,學生們對新奇有趣的事物總是有更多興趣,選用故事導入教學內容,可以在課堂開始時抓住學生們的眼球,提高學生注意力。其次,教學時使用趣味性語言,有趣的語言可以適當減輕一些學習時的枯燥感,減少學生出現走神的情況。最后,布置作業時進行創新,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1]
例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這節內容時,可以先講述當時中國的慘烈情形,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許多人民無辜慘死,使學生感同身受,逐漸走入當時的背景下,學生進入課堂情境,產生了情感共鳴,此時再進行學習,學生會對當時的國際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教學中,可以用“落后就要挨打”形容當時中國的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表明《馬關條約》是多么不平等,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可以適當用一些趣味性強且通俗易懂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學習內容,防止出現教學語言過于深奧,學生興趣降低的情況。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提供多種形式供學生選擇,可以是一張有關自強主題的手抄報,可以是一場有關我國不同年代國情的辯論賽,也可以做一節所有不平等條約對比的PPT,這樣相較于普通的文本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會更有參與感,完成作業也會更認真,才能達到布置作業的目的,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
二、注重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身為教師,需要時刻把握課堂節奏,觀察學生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內容時,會覺得內容枯燥無味,上課容易走神,瞌睡,不能集中注意力,參與課堂互動。因此,及時的提問就凸顯出了重要性,在課堂上及時提問,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高度關注教師所講內容,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學生都希望回答出正確答案,當學生這樣想時,提問的目的就達到了大半。一節課堂上,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回答,教師只能起到引導作用,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學生的參與度高,課堂效果才能提升。[2]
例如,在學習《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用提問引進:“法國共和制的確立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歷程?是分析共和之路艱難的原因。”這一問題提出后,學生會好奇,進行思考:“怎么確立的,是經歷了什么呢?”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適當補充,再總結一個較為完整的答案。然后,通過問題答案,繼續后面教學。在學習《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提問:“什么是公民?”通過以教師,學生,未成年的兒童為例,分別講述:“誰為公民,原因是什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公民的含義,而提問的方式,也可以增加學生的記憶性,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后,再去看問題,印象會更加深刻,也方便學生記憶。同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隨之得到了提升。
三、營造課堂氛圍
教師進行一場課堂教學,課堂氛圍是很重要的,一個優秀的課堂氛圍同時也是對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的肯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努力營造積極、歡樂有趣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參與度是最高的,教學效果也是最好的。在實際教學中,多數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性不夠高,只是麻木地跟著教師,并不用心參與,長此以往,學生從課堂上學得的知識越來越少,學習的知識更加片面,思考問題更加單一化,對學習的激情也越來越低。究其根本,是大部分學生的信心不充足,無法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課堂氛圍愈加僵持。因此,教師需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提高學生自信,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營造歡樂課堂氛圍。
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教室可以先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什么?”學生回答正確后,教師可以給予贊揚:“你回答的完全正確!很棒”。這樣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幾個簡單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適當的夸獎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堂的成就感,這是再逐漸加深學習難度。例如,在學習儒家法家道家的主張聯系與區別,倘若學生覺得內容偏難,無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時,教師也可以說“你回答的和正確答案非常接近。”很多時候,只要適當的調整語言,造成的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鼓勵性的語言為學生營造的良好的信心,學生們上課時回答問題會更積極,只有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融入課堂,才能夠形成一個歡樂的課堂氛圍,避免出現學生與老師“脫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每一堂課堂教學都是對教師的考驗,正是在處理這些情況中得到體現。學生也正是因為教師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積極參與課堂,在課堂上主動思考,越發顯現參與的熱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提高學生興趣,積極提問,營造歡樂課堂,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調整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進度,與學生共同完成一節高效課堂。總之,學生高度參與課堂要求師生在共同的情感投入、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互發現和相互撞擊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投入課堂,從而達到課堂高效快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藍偉.高中歷史課堂討論之我見[C]//2016年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2016.
[2]雍靜.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研究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8(2):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