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海,周會義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12-0114-01 ? ? ? 中圖分類號: S763 ? ? ? 文獻標志碼: B
摘 ? 要:林業中的有害生物是在林木生長時出現的,即危害森林、林木與種子正常生長的病蟲和雜草等有害生物。由此可知,對林業中的有害生物進行防御是非常有必要的。針對林業中出現的有害生物如何防治進行研究,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新技術;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近年來,國家對林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森林作為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改善空氣質量、防洪減災、涵養水源、維護生態平衡、防風固沙、防止山體滑坡及防止泥石流都有著顯著的優勢,然而出現的問題也很多。如何引進有效的新技術來防止林業有害生物的生長,對林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 ?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
1.1 ? 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項集地理學、地圖學、計算機技術與遙感技術為一體的技術,能夠通過計算機系統收集處理獲取的信息數據,以準確反饋有關區域的數據信息,在很多發達國家非常受歡迎。地理信息技術大都是用于城市規劃、環境保護以及災害預測等各個不同的領域,也受到廣泛的認可與支持。
1.2 ? 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作為一種遠程觀察的新興技術,主要是通過傳感器、遙感器、電磁波和輻射等遠程探測技術來監控,分析物質的性能、特點與形態,并加以歸類[1]。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有林業科學研究院開始使用遙感技術對整個林業區的情況進行拍攝與記錄,而且還利用遙感中的圖像處理系統來拍攝相關圖像,以準確無誤的方式對有害生物的區域進行反饋。
1.3 ? 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作為一種生物技術,能夠借助抗蟲性植物的基因與其他動物的抗蟲基因培養出優秀的基因樹苗,可有效改善樹木的品種,提升林業的抗病能力,被廣泛應用到林業領域中,為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持[2]。
1.4 ? 數字化技術
在防治林業有害生物的過程中,由于林業的分布范圍較為廣泛、林地面積也在不斷變化,若還沿用之前傳統的人工檢測和管理的方式,就很難快速地將林業中的有害區域監測出來。因此數字化的運用就有著很大的作用,數字化技術主要是以GIS技術、RS技術、通信技術與GPS技術為依據,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采集與分析獲取的數據信息,并將預測的結果發送到系統監測中心,以便人員了解整個林業區的林木生長情況[3]。
2 ? 林業新技術對有害生物的防治研究運用
2.1 ? 營林防治
營林防治這一技術包含了種苗、造林、撫育以及收獲等一系列的活動技術,近些年來,有較多的地區開展了營林防治技術的實踐活動,這樣的技術使林業受有害生物的侵害率大幅度降低。目前較為常見的營林防治技術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利用嫁接的方式,快速地使林業恢復正常系統。二是篩選出優質的樹種,來對抗有害生物的生長,以此來提高林業對有害生物的抵抗力。三是適當將樹種進行混合,因地制宜地優化樹種的結構。四是定期進行合理的封山育林、修剪枝葉以及高干截頭,用這樣的方式加強林業對有害生物的防御能力。五是合理地將病弱樹木砍伐,有效減少病害蟲的生長。
2.2 ? 化學防治
在化學防治中,施藥機械、施用時間、劑量、次數以及劑型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為此林業部門應將新技術與方法應用到化學防治中,通過有效的噴藥方式將藥劑注入樹干內,在保護施藥者的人身安全上,降低蟲口密度,以保護林業環境[4]。一旦面積較大,就要適當改變噴灑農藥的方式,例如,黑龍江省森林蓄積量達到 18.15 億m3,省內森林覆蓋率約占45%,并且該比例逐年增加。面對如此大范圍的森林區,要想做好林區藥物(包括防蟲、除蟲、養料等藥物)噴灑,必須利用飛機作為有效載體[5]。
2.3 ? 物理防治
物理的防治就是要在物理學基礎之上,對害蟲所敏感的顏色、光線等外在條件進行研究,再使用相應的設備來消滅害蟲。在眾多的防治中,我國較為倡導的技術就是物理防治,這種方式既可以在不傷害樹木的情況下有效地防治害蟲,還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防止有害生物的產生。
綜上所述,利用新型的技術對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是非常有效的,能夠對有害生物的防范得到提高,從而促進林業的發展。要運用新技術,全面推廣新技術,有效地對林區生物蟲害進行防治,希望國家能夠更好地完善相關技術,提供更多的知識,將高新技術早日應用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
參考文獻:
[ 1 ] 馬長軍.新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具體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8,38(24):198.
[ 2 ] 陳曉東.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新技術的應用分析[J].農技服務,2017,34(23):98.
[ 3 ] 劉曉東.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與推廣[J].吉林農業,2018(7):94.
[ 4 ] 劉恩喜.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新技術的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2017(18):58.
[ 5 ] 楊景,劉興國,夏永香,等.新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具體應用[J].商品與質量,2016(4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