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英語學習者除了注重基本的語言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要學會外語思維,提高隱喻能力。隱喻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嘗試在移動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潮流之下,基于概念隱喻和語法隱喻理論框架,探討構建一套立體的,多模態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移動信息化二語隱喻能力教學資源平臺,促進學生順利構建隱喻思維和框架,培養隱喻理解力和隱喻創造力。
【關鍵詞】移動信息化;隱喻能力;多模態;概念隱喻;語法隱喻
【作者簡介】牛培,武漢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武漢學院2019年校級科研項目:基于移動信息化的英語隱喻模塊持續對接研究。
一、研究背景
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終端的推廣與普及,移動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進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育行業中。移動信息化的“線上教育+線下教育”的智慧課堂模式以精彩的教學設計轉化為視頻或者是網頁文本,結合圖像,聲音,文本等多種模態的信息傳遞給學習者,讓知識傳播更具有動態化效果、互動性效果。
隱喻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2500年歷史長河當中,基本上蜷縮在修辭學和文學批評的轄域之中(陳朗,2016)。萊考夫和約翰遜 Lakoff&Johnson聯袂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標志著隱喻認知研究時代的正式到來。我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 從根本上講是隱喻的。并從認知功能角度出發將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類。以系統功能語法為基礎的語法隱喻理論(韓禮德,1985)的創立也突破了傳統修辭學理論對隱喻的桎梏,豐富了隱喻的概念。
隱喻能力是順應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發生的隱喻研究的認知轉向而應運而生的。Danesi (1992,995)指出完整學習一門語言必須具備與目的語相對應的概念系統的解碼能力和使用能力,即“概念隱喻能力”(conceptual metaphoric competence) 。概念隱喻能力一般包括理解能力和產出能力兩方面。隱喻能力是繼Chomsky的語言能力,Hymen的交際能力之后語言學習者的第三大能力(蔣敏,2015)。
目前,國內外學者圍繞二語概念隱喻能力培養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在教學對象、教學方法和測試方式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多成果。但是研究成果零星分散,不能被系統應用于移動信息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
二、移動信息化二語隱喻能力培養持續對接路徑探究
中國學生極少使用隱喻、學生無論語言水平高,低隱喻能力都比較低。要培養學生的隱喻能力,首先輸入隱喻理論體系。其次,需要積累隱喻概念表達式。然后,學生可以激活思維,發揮想象力,創新概念隱喻模型和名詞化語法隱喻語言表達方式。
基于現代化信息技術,整合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和韓禮德的語法隱喻兩大隱喻模塊理論,要促進英語專業學生順利構建隱喻思維和框架,培養隱喻識別和編碼能力,可以嘗試以下路徑:
1.構建線上線下多模態隱喻教學資源平臺。
線上移動學習:強調教學信息的可移動性和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課前隨時隨地進入預先確定的教學平臺,自主學習由圖片,聲音,視頻,PPT等多模態的語言符號所帶來的視覺,聽覺的信息。
線下課堂學習:采取翻轉課堂的學習形式,教師可以通過測驗檢測線上學習效果,通過互動練習鞏固拓展知識體系。課堂上,教師的語音,語調,教學圖片,視頻,話語也同時構建了一個線下多模態教學體系。
線上+線下的新型學習方式滿足了信息時代學習的新要求,適應新時代學生移動設備隨身帶的特點。
2.建構線上兩大隱喻理論模塊體系。
線上隱喻模塊主要包括兩大基本理論模塊:概念隱喻和語法隱喻。
概念隱喻: Lakoff 和 Johnson 提出人類的思維是基于隱喻認知的。概念隱喻從認知功能角度出發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類。在王斌教授的專著《隱喻的認知與構建》中提出了始源域的語言表達形式包括名詞性隱喻,動詞性隱喻,形容詞性隱喻,副詞性隱喻,介詞性隱喻,量詞性隱喻,這種分類方式更直觀地體現了隱喻在句法層的實現方式,學生在實際的二語產出過程中能更好地運用。
語法隱喻:概念語法隱喻又稱及物隱喻, 是指及物系統(transitivity system)的每個過程都可以隱喻化為另一個過程(Halliday , 1994 :352)。概念表達是在及物性語義系統內進行的一系列選擇 , 每一次選擇都會導致一致式和隱喻式表達形式之分。語法隱喻在語篇構建中具有多種功能 ,可使語篇更具簡練性、正式性 、連貫性和客觀性(孫巖梅,2011)。
雖然概念隱喻與語法隱喻有著不同研究的出發點和目的,在語言認知層面上她們達成了一致,即二者具有共同的建構主義立場,由于它們在研究的出發點和立場的不同,這使得它們在功能觀和隱喻運作機制上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3.對接移動信息平臺的理論模塊與學生隱喻能力習得策略。
概念語義層:概念隱喻強調認知層面的兩個概念的映射,形成對新的領域的認知圖示,從而產出新穎而又熟悉的語言表達方式。一旦概念框架形成,詞,句,篇的表達空間可以達到充分的擴展與深入的地道表達。線上和線下都可以設置相關的概念隱喻構建練習,培養學生的隱喻思維,擴展英語寫作的思維維度。
語義句法層:概念語法隱喻又稱及物隱喻, 是及物系統的每個過程都可以隱喻化為另一個過程(Halliday, 1994 :352)。名詞化的語法隱喻方式可有效解決學生寫作中語言使用口語化,冗長化,語義斷層化的問題。
一旦語言學習者通過線上移動線下鞏固的有效的持續的理論對接學習,就可以基本確立隱喻思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資源庫里的運用實例,并開始嘗試模仿隱喻表達,在語言產出過程中,就會在概念表達層和句法層有意識地選擇運用隱喻思維和框架,熟練運用之后,可以嘗試創新概念隱喻。隱喻思維和隱喻能力就是通過這樣的理論到實踐的多方位的,立體化的便攜式學習過程逐漸培養達成的。
三、結語
正如王寅教授所說,隱喻思維和隱喻能力的培養成果不會立竿見影,但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師生攜手,有意識地共同開發隱喻的認知功能,對于我們的創新思維一定會有幫助。在新的時代,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運用移動信息技術,搭建線上線下隱喻能力培養持續對接移動教學平臺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ittlemore, J. & Low. G. Metaphoric 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57.
[3]陳朗.二語教學中的隱喻能力培養[J].外語學刊,2010,5.
[4]陳朗.國內隱喻能力研究的現狀厘析——一項基于核心期刊文獻統計(1998-2015)的考察.外國語文(雙月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