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堯麗云
【摘要】本文主要以我國著名翻譯家張谷若先生的譯著為例,探討異化與歸化譯法在文學翻譯中的融合,即異化與歸化譯法在文學翻譯中的綜合運用。文學翻譯中異化與歸化各自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兩者不能相互替代。若歸化與異化能夠有機結合,協調運用,相互補充,則相得益彰。
【關鍵詞】歸化;異化; 融合;綜合應用;張谷若譯著
【作者簡介】王霞,堯麗云,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課題類別:江西農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5年)一般項目課題名稱: 異化與歸化策略在文化層面的應用研究——以其在高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為例課題編號: 2015B22236。
傳統觀點認為,在翻譯中應當從一而終地堅持異化或者是歸化。但新的理念則認為異化和歸化的翻譯手段并不是對立的,對于歸化和異化的選擇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切 換。而切換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文本的文化再現性,語言結構的優美性以及目標人群的 可接受性等諸多因素。換言之,就是注重有效的綜合選擇和應用,拋棄傳統的單一性選 擇對翻譯的限制。
一、文學翻譯中異化與歸化融合的必然性
美國翻譯理論研究者勞倫斯·韋努迪首次提出了歸化( domestication) 與異化( foreignization) 的概念。按照勞倫斯·韋努迪的說法,歸化和異化是翻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時的兩種不同取向: 歸化側重目標語言和文化的契合,多是為了便于讀者理解譯文內容,保證譯文具有更強的可讀性; 異化則更加強調對于原語言的照顧,多是為了達到保存與表述原語言文化背景與文化傳統的效果,以便讓讀者可以從譯介作品中體會到原語言作品的文化魅力與民族特點。在文學作品翻譯實踐中,純粹的歸化與異化并不存在: 文學翻譯既需要忠實于原著思想與文本風格,亦需要帶有異域文化色彩,同時也要保證讀者理解接受的流暢度。因此,歸化和異化的綜合運用是必然的。譯者需要以大膽超越原著詞句固有限制的勇氣,在進行翻譯工作時,考慮到讀者的需求,創造性地運用歸化策略,同時又能恰如其分地讓異化策略給讀者帶來異域文化感受。
文學翻譯中異化與歸化各自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兩者不能相互替代。若歸化與異化能夠有機結合,協調運用,相互補充,則相得益彰,既能加速跨文化交際,也能消除讀者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還能充分領略其他民族獨特的文化風采。
二、歸化和異化在文學翻譯中的綜合運用——以張谷若之譯著為例
1.歸化舉例。我國著名翻譯家張谷若先生在對《德伯家的苔絲》進行翻譯時,合理應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使得翻譯所具有的再創作特點突顯出來,讓漢語讀者能夠更順暢地閱讀并理解英語原文的魅力。節引《德伯家的苔絲》原文內容: “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 had all.” 這是對于小說女主人公苔絲非常經典的一個描述,對于這個描述,張谷若先生將其譯為: 她們有的長著漂亮的眼睛,有的生著俏麗的鼻子, 有的有著嫵媚的嘴巴、婀娜的身段;但是,這樣樣都美的,雖然不能說一個沒有,卻也是寥寥無幾。張谷若先生的譯法高明,他是借助漢語所獨有的四字格加以再次表達,同時又不失英語原作的韻味,可謂歸化翻譯的經典。
又例如此句:“Of course it may,” said Angel. “was it not proved nineteen hundred years ago——if I may trespass upon your domain a little?” 張谷若先生歸化譯成“當然可以,”安琪說道, “一千九百年以前,不是有人做到了嗎?我這是班門弄斧了,請原諒。”將“ trespass upon your domain a little”歸化譯成“班門弄斧”,用地道的譯文再現地道的原文。
2.異化舉例。在進行文學作品翻譯時,因其屬于典型的表達式文本,因此要求做好語義翻譯策略,盡可能讓譯文貼近原文的形式和內容,并保證原文所具有的諧音等方面的效果得到呈現。此時,譯者不僅需要考慮讀者的接受度,還應當考慮對原文的尊重。美國著名翻譯學者紐馬克( New Mark) 談及“語義翻譯”的概念時,將其等同于“異化翻譯”即是此意。 也就是說,異化翻譯策略是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的重要原則。張谷若先生在對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德》進行翻譯時,就才用了異化譯法。
三、結語
可以說,歸化與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不僅不沖突,且互為補充,譯者可以在充分研讀作者意圖、翻譯目的、源語中的文化特色以及譯文讀者的特點等等,靈活選用或者同時使用歸化與異化的原則與方法,達到既保留源語言文化,又能夠適應目標語文化。歸化和異化本身并不存在優劣的區別,對于這兩種翻譯方法而言,要使其在辯證統一的狀態之下發揮各自的優勢,用以避免絕對歸化與絕對異化造 成的不良影響。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要客觀對待它。事實上,這恰恰符合魯迅先生所講的: 舉凡翻譯,應當兼顧兩面,以爭取得到易解與保存原作豐姿之效,得到較高水平的翻譯成果,實現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異化和歸化的界限是模糊的,在進行翻譯時,需要靈活運用,以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傳遞。
參考文獻:
[1]許亞敏.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J].黑河學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