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禮斌
【摘要】 ?文言文字詞教學一直是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難題。備課時花大量時間弄清楚每個字、詞,然后在課堂上很費力地逐字逐句講給學生聽。學生反應冷淡,課堂氣氛很沉悶。字詞的教學也只是讓學生課前課后反復識記,丟掉了文言文字詞的美感。課后的檢測結果也很糟糕,學生積累的正確率很低。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生文言文字詞積累正確率?改變文言文字詞教學生硬的講授教學法,轉變過去學生被動的死記硬背字詞積累方式?
【關鍵詞】 ?農村 初中生 文言文 字詞積累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2-086-01
一、古今詞義聯系,用現代漢語印證,加深對文言常用詞的印象
1.成語、現代漢語詞語印證
成語是用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絕大多數源于古詩文,因此,其中許多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詞語的含義,用成語加強印證,加深對文言常用詞的印象。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如“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一句中的“益”,成語“精益求精”中的“益”意思都是“更”。再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一句中的“名”就是“說出”,成語“莫名其妙”中“名”即此義;“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一句中“負”意思是“背”,成語“負荊請罪”中“負”即此義。總之,利用成語印證,既能加深對文言常用詞的印象,又能促進對成語的理解,收到一箭雙雕,一石二鳥的功效。
現代文詞語教學中,通過拆詞組詞,培養學生見字猜義、望文生義的方法、能力。如在教學《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針對字詞積累的詞語,利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并積累雙音節詞。商酌——商量斟酌;繁碎——繁密細碎;修潤——修改染色;遵囑——遵照囑咐;違理——違背情理;商討——商量討論。這個教學活動近似于文言文字詞教學中古今同義詞翻譯理解。通過活動,拉近了古今詞匯教學的距離,統一了古今詞匯積累的思維方式,更好的鞏固了詞匯積累。
2.查工具書,古今詞義聯系。
在很多同學的意識中,查字典是為了查字音,查現代漢語詞匯的意思。在學習文言文字詞時,從來沒想過要去使用字典。事實上,文言字詞大多古今同義。字典不光有生字詞在句子中的含義,還有別的義項。通過分析幾個義項之間的聯系,就能把這個字弄懂弄透徹。通過課文的實例和每個義項相對應,可以把字詞積累得更牢固。
如,“故”字,新華字典里有7個義項:①意外的事情:事故。變故。故障。②原因:緣故。原故。?③有心,存心:故意。故殺(有意謀殺)。明知故犯。④老,舊,過去的,原來的:故事(a.舊事,成例;b.有連貫性的比較完整的事情,比較適合于口頭講述,“事”讀輕聲)。故人。故鄉。故土(故鄉)。故園(故鄉)。故居。故國(故鄉,亦指祖國)。故紙堆(泛指舊而多的文籍)。革故鼎新(“革”,除去;“鼎”,更新;破除舊的,建立新的)。故步自封(“故步”,原來的步子;“封”,限制;喻安于現狀,不求進取。亦作“固步自封”)。⑤朋友,友情:親故。沾親帶故。⑥死亡(指人):故去。病故。⑦所以,因此:故此。故而。
根據初中所學古詩文,對應相關的詞句:②公問其故?《曹劌論戰》③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恒公》④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⑦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結合漢字造字法教學,培養拆字識義能力,鞏固字詞積累
如會意字“既”與“即”。按照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萬獻初教授在《說文解字》中所講,這兩個字的左邊是“食”的下半部分“艮”,是古代的一種食具。“既”“旡”是指一個人已經吃完東西,向后仰去,因而有“已經”的意思,如《曹劌論戰》中“既克,公問其故”意思是“已經取勝,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即”字右邊的“卩”是指一個人正在吃東西,因而有“立刻,就”的意思。如杜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即從巴峽穿巫峽”意思是“立刻從巴峽起程穿過巫峽”,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余幼時即嗜學”意思是“我從小就特別愛好學習”。因而,“既”表示“已經發生”;而“即”表示“正在發生”。
三、以學促讀,以讀促學
初中生接觸文言文比較少,初中階段的文言文36篇,每篇文章多則500-600字,少則幾十字,數量非常有限。要讓學生形成文言文語感,必須多讀書。根據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我推薦學生閱讀經典淺易文言文著作。如《聊齋志異》,《三國演義》,《世說新語》。特別是《聊齋志異》,篇幅短小,富有情節。符合初中生閱讀特點,能有效的提高學生文言文語感的培養。
四、文言文詞匯積累淺學淺考策略
針對農村初中學生起點低,步子小的特點,我們在文言文詞匯積累教學中使用了淺學淺考的策略。
淺學也就是在教學中降低難度,化難為易,在教學過程中讓他們輕松學習,小付出而獲得小成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如每天十個文言詞語檢查落實。事先讓學生明確的知道需落實的內容。內容不多,學生只需花不多的時間,盡小小的努力就能獲得成功。淺考,也就在平時的學與考中故意制造一種“天花板效應”。讓大部分同學都能考得好。在文言文命題時,我們故意用在課文注釋中出現的詞語作為試題,使學生在答題過程中的阻力減小。學生考“好”了,掌握了,愿聽、想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
“淺學淺考”是一種策略,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教學策略。教師在運用時要掌握好度的問題,一味的“淺”,會使策略失去意義,過高會使策略失去作用。根據實際的使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