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生
【摘要】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的,意在培養學生的積極健康心理,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讓學生習得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和道德品質,促進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對此,以上教學目的達成,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需要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才能讓道德與法治學科更加充實、更加新穎,才能讓學生切實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中,習得一些規范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本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生活化課堂的構建展開了論述,提出了幾點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 活力釋放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2-149-01
一、構建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共鳴體驗
道德與法治學科意在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并由學生的認知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從認知到行為的轉化中,情感是催化劑,是重要的驅動力量。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應用生活化情境的構建,幫助學生激發情感共鳴,讓學生在情感的力量下,主動參與學習,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更讓學生在共鳴性的情感中,產生對道德規范的認同感。例如,在《讓友誼之樹常青》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有效維護自己的友誼,幫助學生建立對友誼的珍惜之情,更引導學生學會掌握與朋友之間的交往規范,教師便可以創建如下教學情境:“張力和王強是一對朋友,王強把自己的許多秘密都告訴了張力,并一再叮囑張力不要告訴別人,張力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可事后,張力又將王強的事告訴了自己的其他朋友,王強非常生氣”。以上情境時學生在生活交往中,會遇到或聽說過的。此時,情境中張力的行為一定會引發學生的情感上的反感,更有部分學生曾經可能會扮演過張力的角色,此時經過以上情境的審視和反思,學生也將會認識到自己行為中的不足。此時,教師設置問題:你怎樣看待王強的行為?對待朋友的隱私,我們應當堅持怎樣的原則?我們與朋友交往時,又應當如何維護我們的友誼,讓我們的友誼之樹常青呢?以上生活化情境的構建,是通過情感激發的方式,讓學生建立了情感共鳴,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對于保持友誼之樹常青,要堅持“真誠、尊重”的原則這一認識,也就有了更多的認同感。
二、挖掘生活化資源,檢驗學生學習成果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教師需要通過一定教學資源的引入,幫助學生充實學習體驗,深化道德認知和理解。因此,生活化教學資源也就成為了豐富課堂的重要資源。生活化資源的引入,讓學生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為點,從最核心的道德認知出發,逐步拓展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讓學生的學習視野得以拓寬,也有效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對此,教師可以以教學內容為核心,充分挖掘生活化教學資源,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更幫助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國家,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和道德認知。例如,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就“釣魚島爭端”這一生活中常見的新聞作為教學資源,引入因釣魚島事件引發的砸、燒日本車的事件,設置教學問題并引發學生的思考。當學生完成本節課學習任務之后,教師布置教學習題:日本上演的釣魚島國有化鬧劇終于突破了中國人民的容忍極限,國內爆發大規模反日示威活動,西安、青島、長沙等數十個城市,發起民眾保釣行動。抵制日貨的民間情緒高漲,但是,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有人當眾焚燒打砸日系車,燒毀日本商鋪等一些非理性乃至過激的抗議行為。對待這一事件,你怎么看?從以上生活化教學資源的引入,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國家利益需要每個人的維護,需要每個同學付出自己對國家的一腔熱血,去愛國、去維護國家的利益。但是,對于國家利益的維護,對于自己愛國情感的表達,要理性、更要合理合法。這一方式的教學,讓學生對事物的看法更加積極理性,教師也通過本習題的設置,更加了解學生的學情和對新知的理解深度。
三、注重生活化實踐,提升學生踐行能力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終極目標,意在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新知、根據自己所獲得的道德認知規范,有效約束自己的言行,主動踐行相關的道認知,最終讓學生在擁有了道德認知基礎的學生,養成更加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踐行社會道德規范。例如,在《讓家更美好》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體味父母對自己深沉的愛,從而增進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情感教學的方式給學生以觸動。在課堂中,教師給學生播放央視公益廣告《family感恩父母》公益廣告,讓學生認識到:在自己的幼年時期,是父母為自己撐起了一片天,是父母的艱辛勞動和呵護,讓自己得以健康成長。隨之父母的年邁,自己逐漸成長,自己也就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孝敬父母、在家庭中承擔責任。在本節課結束后,教師布置教學實踐作業:請同學們放學后,回家主動承擔家庭中力所能及的責任,為父母刷碗筷、洗菜、捶背、洗腳,讓懂事的自己盡可能地減輕父母的壓力、接過父母手中的重擔。以上方式的教學,讓學生對道德的認識從認知層面踐行的行為層面,讓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幫助學生有效實現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生活化教學資源的引入、生活化情境的構建和生活化實踐的組織,都讓傳統教學中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改觀了面貌,讓課堂變得更有活力,而學生在這種課堂的體驗也變得更加積極,學習活力也逐步增強。
[ 參 ?考 ?文 ?獻 ]
[1]張衛海.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9(11):66-67.
[2]孫艷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08):7.
[3]吳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