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平凡卻充滿張力。
莊周有言:“天地大美而不言。” 土地中的生命力,就是這片天地間最美而不言的永恒存在。女媧造人時,捏就中華祖先所用的,就是一捧捧黃土;夸父逐日后,倒下的偉岸身軀孕育的,就是一片片大地。土地中的生命力,是簡單的,更是復雜的,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這磅礴激蕩的交響曲,奏響的是人的進化論,是民族的命運史,是文化的更迭卷。
土地,孕育出一個民族。中國人是黃土地孕育出來的民族,千百年來,我們扎根于這片熱土之上,肥沃的土壤也為我們帶來大自然豐富的饋贈。中華民族的基因密碼,中華民族的瑰麗文化,皆因這片土地滋長和繁衍。
令人驚奇的是,中華大地耕種千年,從未發生大規模的地力衰竭,大地所滋養著的人們又反過來滋養大地,考驗的是精妙的平衡與永恒。
土地,萌發出一片靈感。文藝創作者們始終稟持一則信條:寬廣無邊的土地永遠是創作的靈感源泉。在黃土高原上漫步,看著星羅棋布的村莊,陳忠實忽然有了靈感,在醞釀多時后,偉大的《白鹿原》誕生了;在縣城街頭騎著單車的路遙,看著黃土地上來來往往的百姓,忽然文思如泉涌,執筆寫下《平凡的世界》。唯有深深扎根土地,方可靈感不竭。
土地,牽掛著一處故鄉。古時游子遠行,總會用一個布口袋珍藏故鄉的土與之隨行。故鄉的土,細密綿長,猶如父母和游子的情思。出門在外,游子思鄉便拿出珍藏的土,想象著在遙遠的故鄉,有兩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點一支燭,溫一碗酒,等待異鄉的孩子歸來。
千年前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前和車隊在長安城外與送別的人們告別。她捧著一抷黃土,深情地摩挲著,感受故鄉最后的氣息。前方是未知之地,皇城內有眷戀的親友。眼下,唯有故鄉的黃土,帶給她最原始的慰藉。
土地,定義出一道輪回。冬天的農村里,常常見到一些老人在土墻或草垛邊交談。因為年歲已高的緣故,冬天變得難捱起來,但老人們鎮定自若,用鄉音談論著村里哪個老人又因為沒熬過嚴寒而走了,言語間神色安詳,就像把家里的棉被拿出來曬曬一般家常。總聽見老人們說:“半截身子都入了土嘍。”生,是他們生活的現在,死卻遠不是生命的終結,是他們回歸土地的方式。土給予了他們許多,他們回報它最好的方式,是化成塵埃回到它的懷抱。
土生,土長。土地中蘊育出的各種生命正享受著它的滋養,也同樣給予它慷慨的反哺,延綿萬載,生生不息。
王詩涵:江蘇省泰州中學高三(3)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