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靜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美國職業教育開始衰退,本科教育日漸興盛。大學生數量的急劇增長,部分原因在于人們觀念的改變—— 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進入大學是一個人成功的標志,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會被貼上“看上去很蠢”的標簽。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一些家庭要拼盡全力培養出一個大學生。
艾琳和丈夫卡拉布一直想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但他們16歲的兒子對此并不領情——艾琳的兒子將成為一所職業學院的新生,這讓她多少有些失落。
“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問題了?”每當身邊的人這樣問起艾琳,都讓她感到顏面無光。
與美國不同,歐洲對職業教育的態度更為寬容。拿芬蘭和德國來說,政府會積極為學生提供職業培訓,近一半的中學生樂于接受職業教育。但在美國,這常常行不通。
“對職業教育的誤解和消極的態度始終存在,它被認為是二流的選擇。我們確實需要改變人們對職業和技術教育的看法。”圣迭戈地區社區學院院長帕特里夏·謝在2017年的美國社區學院協會會議上表示。這也是許多職業教育從業者的心聲。
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學校培養出的本科生數量持續增加,就業市場對本科生的需求量卻在逐步減少。《大西洋月刊》稱,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招聘專業的技術人才,而非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課程通常過于寬泛,無法解決具體的的問題。為了打消企業顧慮,一些大學生會在學位教育后,補上職業教育。
“美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現代制造業為那些高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大量具有挑戰性、高薪酬的工作。”美國《福布斯》雜志寫道,“高中職業教育的消亡導致制造業從業者短缺。幾十年前,我們的公共教育系統為年輕人提供了充分的機會,讓年輕人了解了制造業和其他行業。但今天,高中生幾乎屏蔽了職業教育這一選項。‘大學是唯一出路’的心態正把年輕人推向邊緣。”
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對大學教育僵化的認識可能導致一些父母和學生在規劃未來職業生涯時作出“短視”的決定。《華盛頓郵報》指出,與許多家長的認識相反,職業學院畢業生未來的工作和學習機會可能比本科生更多。“職業教育更接近終身教育。這在未來將是絕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