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基礎教育是排頭兵,也是主陣地。縱觀基礎教育的發展,在其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多次更新,特別是在要求“減負”之后,基礎教育發生“蝶變”,創新教育逐漸成為主要教育形式,圍繞創新教育的基礎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創新教育在教育現代化視野下被提出,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與傳統接受式的教育方式相比有著鮮明特征:
一是個性化。個性特征是學生白身呈現出的突出特點,創新教育對個性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尊重個性,尊重學生個體發展,在創新教育環境中使得學生得以健康成長,不斷在學習中去外化白己的學習成果。創新教育自誕生之日起,便備受關注,有其獨有和鮮明的特色。圍繞創新的個性特征,更適用于“減負”視角下的學生個性發展,教育的針對性更強,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二是主體性。創新教育背景下,主體性強調學生的自我發展與成長強調個體的白我創新。學生在基礎教育環境下的傳統固有角色發生轉變,基于從屬地位向著主體地位轉變。素質教育更強調這一點,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任務的安排。“減負”也是為了打破限制學生主體發展的框架,借助更多新的事物,在社會實踐中學會成長,掌握必備技能,避免壓抑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是創新性。創新教育中的“創新”二字,有突出含義,具體表現在創新教學和創新學習的有機融合。對教師而言,創新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圍繞基礎教育開展的創新,包括教學手段層面的現代化、師生地位的平等化等,且教師要以開放的態度去接觸與學習更先進的教學方法,為基礎教育的“教學”創新提供新思路。對于學生而言,創新教育的實施對技術教育環境進行優化,圍繞教學實踐的各類資源得到更新,以創新為核心的基礎內容實施也更具創造性。學生在“減負”的環境下,學習壓力得到緩解,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學習效果更理想。
在教育現代化的今天,基礎教育的“減負”工作在持續推進,以“減負”為核心的創新教育工作備受關注,打開了基礎教育的發展之門,迎合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推廣目標,帶給基礎教育以發展活力。創新教育所強調的“創新”,正是當前基礎教育所欠缺的一點。創新教育的價值已經逐漸凸顯出來,圍繞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新教育,具體實踐途徑如下:
一是關注個體發展。基于創新教育的發展本質,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前提,培養學生個體的質疑精神為首要條件。將創新教育融入基礎教育體系中,面向的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全體學生,而并非某一個表現良好的個體,這種廣覆蓋性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品質”。基礎教育環境中,學生正處于健康成長階段,該階段的學生可塑性較強,高度重視個體差異,尊重個體特征,將推動和實現個體發展,讓創新教育得以萌芽。在推動創新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學生的個體價值得到重視,自我學習積極性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得以強化,在實踐思考中把握成長每一步。
二是教師要具備創新型品質。基礎教育環境中,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創新型品質關乎于創新教育的貫徹與落實。作為創新教育環境中的創新型教師,觀念上的創新至關重要,深度理解愛崗敬業、奉獻精神,結合創新意識的本質去嘗試教學創新,以高尚的品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個體,讓學生善于發現學習中的創新思維。當然,教學方法和內容上的創新不可或缺,教師要不斷地革新傳統的教育環境,在開拓創新中為基礎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支持。教師具備創新品質,能夠引領教育創新。
三是教學內容的創新。基礎教育的教學內容,圍繞的是學生的綜合發展,內容的時代性、開放性與新穎性,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根本。教學內容融入更多創新元素,將帶動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且現行的基礎教育的教材框架,圍繞的核心是以理論為主,對實踐內容不夠重視,脫離了學生的自我創新與發展。在“減負”的背景下,更要突出教學內容的創新,踐行創新教育。
(責任編輯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