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雯婷
新課程標準提出低年級說話寫話目標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由此可見,說話寫話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的寫話常常是建立在說話的基礎上,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必須與說話訓練緊密結合。
一、猜想讓說話萌芽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興趣是學生的老師,學生對事物的好奇會引發他們的興趣。依據這一心理特征,我時而出示繪本片段進行設疑,時而創設美妙情境激起憧憬,時而手舞足蹈滔滔不絕……學生的眼睛晶晶亮,隨故事而動,隨音樂而醉,隨表演而樂。
教學《花格子大象》時,我提問一組學生:“平日見到的大象是什么樣子的?”“灰色的”“高大的”“長鼻子”“高高胖胖”……學生對大象的概括基本一致,我又在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上提問:“有沒有見過花格子大象?”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在頭腦里快速勾勒著花格子大象的容貌,臉上的神情說明他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花格子大象的真容。我出示花格子大象圖片,拋出問題:“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大象呢?”學生紛紛舉起小手,把早已萌生的想法一吐為快:“這只大象身上都是花格子。”“這只大象身上有很多顏色。”“這是一只五顏六色的大象。”“這只大象真美麗!”“這是一只與眾不同的大象!”……學生的觀察力、發散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令人驚奇。
二、借鑒為說話引航
繪本語言往往非常簡練,敘述流暢,在結構上經常使用反復、類比、對比,容易引起學生關注,便于學生把握語言規律,為學生提供了可模仿范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基本句式來設計訓練點,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運用這些句式來表達情感。
繪本《我爸爸》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我爸爸游得像魚一樣快!”當我邊讀文字邊出示相應圖片后,教室里炸開了鍋,笑聲此起彼伏。我提問:“你覺得哪里好玩?”學生說:“他把爸爸當成動物來寫了!”我趁勢引導學生用“我爸爸(? )像(? )一樣(? )”這個句式來說一說,爸爸做什么、像誰一樣、做得怎樣。學生非常踴躍,個個說得都很精彩:“我爸爸跑得像獵豹一樣快!”“我爸爸長得像長頸鹿一樣高!”“我爸爸跳得像袋鼠一樣遠!”……作者豐富的想象和夸張的語言激起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欲,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語言得到了積累,用詞更加精準。
三、補白讓說話放彩
繪本中的圖畫是延展的、跳躍的,能引領學生走進故事情境,蘊含了文字無法表達的語意,這就是繪本圖畫的“留白”功能。學生在給繪本“補白”的過程中能產生豐富的聯想,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帶來想象的啟迪,說話因此精彩紛呈。以繪本《這不是我的帽子》為例,學生通過觀察大魚眼睛的轉動,用自己的語言將大魚的表現乃至心理活動說出來。一位學生是這樣闡述他的理解的:“大魚醒過來了,覺得有點不對勁。他往上一瞧,發現他的帽子不見了,大魚很生氣,他要去找偷他帽子的家伙。”
四、續編為說話搭臺
繪本故事短小精悍,有時候雖然故事讀完了,卻感覺意猶未盡,精彩之處的戛然而止,讓學生忍不住給故事續一條尾巴。如繪本《花婆婆》最后寫道,花婆婆摸著小艾莉絲的頭叮囑她別忘了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好啊!”小艾莉絲答應得又快又大聲,但是,她還不知道將來會做什么樣的事!故事的結尾就停在這里,小艾莉絲究竟會做什么事呢?疑問讓學生有了續編的沖動,他們發揮想象力,一個個精彩的續編故事便產生了,其中一個學生說:“艾莉絲長大后周游世界,有一天她來到了一個山區,這里光禿禿的,到處都是石頭。于是艾莉絲決定購買樹苗,每年春天都去種樹,一直到她頭發都變白了,她還在不停地種樹,大家都喊她‘樹婆婆。”另一個學生說:“艾莉絲經常看到流浪的小貓小狗,于是她每天喂食物給它們吃,最后小貓小狗和艾莉絲成為了好朋友。”學生的想象和說話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師更能從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引導全體學生向善向美。
低年級說話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時刻做一個有心、有情之人,充分合理地依托繪本,激發興趣、借用句式、開發主題,與學生唱響“想說”“愛說”“會說”的三部曲,相信一定能真正達到讓學生“樂說”“善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