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德秀
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過程性知識,它是指學習者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識、情緒體驗和應用意識。課堂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主陣地,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一、直接傳授已有經驗,讓學生感受經驗得到的過程
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有幾十年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課堂上我們可以把一些經驗直接講授給學生。例如,在學生剛接觸加減法運算時,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求“一共”用加法,求“還剩”用減法。雖然感覺這樣是把學生的思維模式化了,但通過模式化的鞏固練習,學生可以感受到“一共”和“還剩”的真正含義,使學生免去生硬地理解“一共”和“還?!钡暮x。
二、逐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總結數學活動中的經驗
在認識長度單位時,學生很難準確把握厘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因此,在觀察尺上1厘米長度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什么東西的長度差不多是1厘米,直觀地讓學生感受1厘米的真正長度,再以此類推地學習分米和米。學生在聯系到具體物品的同時,也記住了1厘米、1分米和1米的長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用同樣的方法教授面積單位、體積單位,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學會經驗的遷移,做到舉一反三
在學習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學生已有求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基礎,因此可以設計讓學生把一個長方形變成兩個三角形,以此推導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然后自行總結出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著推導的快樂,其實也是在總結和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經驗的遷移。
四、自主運用數學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很多人正因為不能夠很好地理解知識并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會對數學不重視。為了解決學不能用的問題,要經常讓學生實踐,例如學習面積公式時,作業可以設計為讓學生測量自家的房屋地面,并根據給定的幾種不同規格的地磚,自行設計并解決相關問題,使學生既動腦思考又動手實踐,從而運用知識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標倡導:“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币虼?,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積累更多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