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是莫言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潛心打造的長篇力作。初讀完《蛙》,我與大部分人的想法沒什么區別,不過是感嘆“計劃生育”政策強制推行下人性的險惡。后來過了一段時間再讀《蛙》,再加上看到了一些社會新聞,我感受到的是不公平——生命的不公平。
在《蛙》這部小說中,莫言主要講述了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通過“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在這部小說中,“姑姑”是最重要的人物,她既是文章的中心人物,也是連接其他人物的重要一環。“姑姑”她獨立,堅強。在“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施之前,“姑姑”是人們口中的“送子娘娘”“活菩薩”“身上散發著百花的香氣,成群的蜜蜂跟著我飛,成群的蝴蝶跟著我飛”。因為她用新技術為孕婦接生,救活了無數孕婦和孩子。在“計劃生育”之前,“姑姑”接生了1600多個孩子,這是何等的榮光。在那個時候,“姑姑”備受鄉里人的推崇。但是在“計劃生育”之后,“姑姑”由此變成了“黑了心肝、沒了人味的魔鬼”“活閻王”。但“姑姑”不論是“活菩薩”還是“活閻王”,她都決定著孩子的命運。在她還是“活菩薩”的時候,她是幫助孩子出世的幫手,而在她成為“活閻王”之后,她成為扼殺新生命的儈子手。此是第一種不公平。這種不公平是無法反抗的。
在這個世界上,孩子的出生與不出生都是由父母來決定,孩子根本沒有選擇權。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性別、父母、家庭,他們甚至是否愿意降落在這個世界的選擇權都沒有。此為世界的第一種的不公平。而在孩子出生之后,孩子的大部分人生都由父母來決定。在幼年時,父母會幫助孩子決定她/他的一切;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似乎把決定權交給了孩子,但其實在幼時父母的影響下,孩子很可能會做出使父母滿意的決定,甚至有些時候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決定其實是父母潛移默化的結果,只認為是自己做了決定。
除了生死的選擇權,孩子還有無數的選擇權也被剝奪了。比如:女孩不能不生孩子,孩子不能不孝順父母,男孩必須擔起家庭的重擔等等。而父母卻可以隨意的選擇自己是否要愛這個孩子,用什么方式對待孩子。在中國從古至今傳下來的思想中,很少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對父母的強制要求,也沒有“父母學校”這樣的概念。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很多人(不止是父母,還有些孩子)還是有著“我自己的孩子,我想怎樣對待就怎樣對待”的思想。這樣的不公不僅在《蛙》中有體現,在其他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有體現,如:《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方家四嬸把女兒金菊當成給兒子換親的工具,還縱容丈夫和兒子毆打追求自由愛情、不愿意換親的女兒。而現實中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父母逼迫女兒結婚、小時候拋棄了孩子的父母老年了卻強制要求孩子贍養自己、因父親出軌而家暴孩子……這是何等的不公。
此外在《蛙》中還展現的不公平是——男女性別的不公平。首先便是生殖權力,在小說中女人只是一個生育男孩的工具,而生殖的權力被牢牢的掌控在男人的手中。因此會出現在執行計劃生育的過程中,即使有“有利于婦女、手術簡便、后遺癥很少”的“結扎男子輸精管技術”,但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在女性身上動手。而且在中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思想傳承下,女人不僅要生孩子,還必須得生男孩。生不出男孩的女人不僅會被人笑話,還會被人戳著脊梁骨罵,甚至罵她的人大部分就是女性。在《蛙》中這樣“重男輕女”的現象多不勝數,如:亭蘭市某大官的二奶,為了搶男人死纏爛打讓姑姑授予她將女胎轉換成男胎的秘方以及知識分子“我”在得知陳眉代孕生男孩后的糾結三言兩語就被老朋友開解甚至以老來得子的喜悅接受了這個孩子……
其次這樣的不公平還體現在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姑姑”獨立、自信,被譽為“家族的大功臣”,可這樣的“姑姑”在娘家依舊無法坐上“第一把交椅”,甚至是為了家族嫁給“土包子”縣委書記楊林。甚至別的女性對“姑姑”的評價也不過是“你要是個男人,能指揮千軍萬馬”。在中國古代,女性便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特別是隨著封建制度的不斷加強,女性的地位越來越低,到封建社會末期,女性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認同“自己不過是一個附屬品”。直到五四之后才終于有人敢挑戰封建思想。在《蛙》中也有敢于挑戰封建意識的人物,如:“姑姑”,敢于質疑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大聲咒罵只顧兒子、不管老婆死活的陳額、陳鼻等男性;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年代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王仁美等,但這些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人還是認同“自古到今,生孩子都是天經地義的事,女人生來是干什么的?女人歸根到底是為了生孩子而來。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來的,女人的尊嚴也是生孩子生出來的,女人的幸福和榮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來的”的思想。她們早已在潛移默化中默默地接受了“女人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品”的思想,甚至成為思想的傳播者,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在小說中,“姑姑”在晚年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一直在還債,可有何用呢?生命的不公依舊在延續。
男女性別的不公可以通過抗議、反抗等手段解決,可生命的不公卻是只能一直延續。
作者簡介
冷悅(1997.12—),女,四川瀘州人,廣州市番禺區華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