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偉大悠久的歷史,由一代代民族英雄兒女熱血譜就。近現代以來,英雄故事尤為慷慨,民族史詩何其壯烈!
他們或艱難求索,或奮斗奉獻,或以身許國……奏響人生壯歌的最大信念和精神意志,是為中華民族之崛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新時代新征程上,高唱英雄贊歌,弘揚傳承英烈精神,意義重大而深遠。
李敷仁:辦報救國 宣傳革命
“知爾殺人數不清,焉知民力大無窮。一滴鮮血一抔土,杜鵑血染麥浪紅。”這是著名新聞與教育工作者李敷仁在被反動派特務槍擊受傷后寫下的詩句,揭露和控訴了國民黨的丑惡罪行。
李敷仁,祖籍陜西蒲城縣,1899年生于陜西咸陽北杜鎮。1920年考入陜西省立第三中學。1925年畢業后在陜軍何經緯部教導隊任文化教員。
1928年后,任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助理干事、科長,黨部機關報《中山日報》編輯。發表《帝國主義進了潼關》等社論,又在《覺悟青年》發表《地皮將透的咸陽》,揭露軍閥、土豪、貪官污吏的罪行。
1931年赴日本留學,九一八事變后憤然回國,先后在鳳翔二中、興國中學等學校任職。
1937年,李敷仁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在西安創辦《老百姓報》。《老百姓報》辦報4年,總發行量達到100多萬份,影響頗大。但因旗幟鮮明地抨擊國民黨當局,《老百姓報》被迫停刊。1942年,李敷仁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西北民盟總支部青年部主任。1945年5月,李敷仁創辦《民眾導報》,任主編兼主筆,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宣傳革命。
1946年5月1日,李敷仁被國民黨特務綁架,特務向李敷仁連開兩槍,所幸李敷仁并未死亡,被當地群眾救回家中。次日,在得知李敷仁生還的消息后,特務又去搜查,李敷仁經群眾多方掩護未被發現。
同年5月3日,中共陜西省工委獲悉情況后,立即開展營救。李敷仁先后被安全轉移七八處地方,終于逃出虎口,頸部的子彈也被取了出來,并于7月17日抵達延安。
1946年9月,陜甘寧邊區政府任命李敷仁為延安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后,李敷仁歷任民盟中央委員、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校長、西安市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等。李敷仁因槍傷嚴重導致長期身體衰弱,于1958年2月19日在西安病逝,終年58歲。
楊連弟:登高英雄 永不服輸
天津北辰區一處院落,四周綠蔭環抱,院落中央有一座金黃色的軍人半身塑像,下方鐫刻著“登高英雄楊連弟”。
楊連弟,1919年生于天津市北倉鎮北倉村,14歲便開始幫工種地補貼家用,做過電工、架子工等。
1949年3月,楊連弟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在搶修北寧線灤河與安山大橋時,楊連弟創造了“在跌落的鋼梁下搭枕木垛,用短鋼軌代替起重工具移梁”的辦法,保證了大橋的及時修復。
1949年8月,楊連弟參加了隴海鐵路8號橋的搶修工作。面對無法攀爬的橋墩,楊連弟琢磨出用鐵鉤綁桿子登高的辦法,他帶領18名戰士在沒有任何安全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冒險登高作業。
當年10月18日,8號橋順利通車,比預定計劃提早了12天,楊連弟榮立大功一次,并被授予“登高英雄”稱號。
1950年楊連弟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編入鐵道兵團一師一團一連,當年11月赴朝參戰。在鴨綠江、大同江、沸流江、龍津江、清川江、百嶺川等鐵路橋梁的搶修任務中,楊連弟均作出了貢獻。1951年3月,楊連弟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5月15日,楊連弟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被一顆定時炸彈的彈片擊中頭部,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3歲。
楊連弟犧牲后,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等稱號。隴海鐵路8號橋被命名為“楊連弟橋”,他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連弟連”。
2013年,天津市籌資建立了楊連弟烈士紀念館,用大量的圖片、實物和音像資料全面展示了楊連弟的生平事跡和卓著戰功。
楊連弟之子楊長林告訴記者,自己這一輩共三人,分別參加了海陸空三軍,“就想當兵,繼承父親不服輸、永攀高峰的精神”。現已退休的楊長林一直從事楊連弟事跡的義務宣講工作,“英烈的精神永不過時,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推動這些事跡流傳下去。”他說。
(文圖源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