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后強調,96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同時,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在全國各地的紅色紀念館內,幾乎每件文物都映照著我們黨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讓更多人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應該是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讓我們一起走進“紅色文物”系列報道,一起探尋紅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革命的搖籃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里,收藏著一只小藤籃。長31.7厘米,寬9.5厘米,高18厘米,系藤編織而成,呈長條形,有底無蓋。籃子提手底部已脫離籃筐,籃子多處斷裂、蟲蛀,籃底霉爛嚴重,已形成兩個大窟窿。
這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前,紅軍后方醫院醫務人員用來育嬰的搖籃,是革命的搖籃,原本有5只。它的背后,有著一段感人的往事。
那是1934年的夏天,國民黨軍隊眼看就要推進到中央根據地的腹地,形勢嚴峻、戰斗激烈,前線紅軍的傷病員被大批地向設在于都縣新陂鄉車腦村的紅軍后方醫院轉來。當時,醫院就設在村里一處宗祠的大廳,醫療條件相當差。
一天傍晚,護士二組組長寧藍安頓好幾個新進的傷病員后,又毅然接下了院長安排的特別任務——照顧嬰兒,“這些都是英雄的孩子,要好好照顧他們。”
看著5個睡夢中的嬰兒,最大的10個多月,最小的剛出生幾天,寧藍和同組的姐妹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護士二組共5個人,原本就承擔了四五十個傷病員的護理工作,每天都要量體溫、打針、上藥、搶救、外出找藥配藥……現在,又多了幾個嬰兒,護士二組更是忙得不可開交。為了照顧好孩子,姐妹們當起了“媽媽”。工作時總要背上孩子,忙前忙后累得直不起腰來不說,背上的孩子哭喊聲不斷,這讓年輕的“媽媽”們心急如焚。
夜深了,醫院漸漸安靜下來。寧藍做好最后一遍醫護檢查后,又像往常一樣摸著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劉阿婆家走去。只是這次,背上多了個孩子。村里的劉阿婆孤苦伶仃,幾年前兒媳婦因難產離開了人世,前些日子又把兒子送去參加了紅軍。知道老人體弱多病、無依無靠,寧藍每天安頓好傷員后都會“撐”著眼皮子,到劉阿婆家幫忙做一些家務。
“又要照顧病人,又要照顧孩子,可累著你們了,以后就別來照顧我這個老婆子了。”劉阿婆心疼地看著寧藍:“孩子就放我這吧,我來幫著照顧。”
“阿婆,我不累,您照顧好自己就行了。孩子除了我帶的這個,還有四個呢。”寧藍把劉阿婆的房間打掃干凈后,又安撫她睡下。
第二天傍晚,寧藍在醫院里看見了劉阿婆。因腳踝腫起了一個大包,劉阿婆被鄉親送到醫院,來的時候還帶來了5個小竹籃。原來,劉阿婆知道醫院來了5個英雄的后代,一早便拄著棍子上山扯藤編籃子,不小心從半山腰跌了下來,摔傷了。
“把孩子放籃子里,躺著舒服,你們也安心。”劉阿婆呵呵地笑著:“不用管我,我老了,照顧好孩子們。”上完藥后,阿婆在幾個鄉親的攙扶下,拖著傷腿回了家。看著阿婆遠去的背影,寧藍的眼睛濕潤了。
在鄉親的幫助下,5個籃子都用粗繩子拴著,穩穩當當地掛在病房的角落。這樣,孩子們就有了自己的“嬰兒床”。打針、上藥、晃籃子……護士們在照顧傷病員的同時,又能照看到房內的嬰兒。
5個月后,后方醫院隨著中央紅軍的大部隊轉移,搖籃和搖籃里的孩子們被先后輾轉到了于都縣的銀坑、寬田等地……
刻著88個地名的竹竿
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里,有一根被評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的小竹竿。竹竿來自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
唐和恩是山東省萊陽縣西陡山村的農民。1948年深秋時節,在淮海大地的大戰一觸即發之時,唐和恩剛剛迎來土改后的第一個大豐收。
一天,正忙著收莊稼的唐和恩,聽說村里要組織民工給淮海戰役前線運送軍糧,二話沒說,撂下手里的鐮刀就直奔村委會請戰。一開始,村支書沒同意:“你去年才剛支援過南麻戰役,這次就免了。”可唐和恩不樂意:“難道支前參戰還論次數?”幾番軟磨硬泡,終于爭得了再次上前線的機會。
好不容易爭取到支前機會的唐和恩,被編入了萊東縣陶漳區運輸隊,因為有過運糧經驗,他被任命為運輸隊第四小隊隊長。
唐和恩帶領第四小隊,每人一輛小推車走向了前線。為探路方便,他隨手帶了一根1米多長的小竹竿。一路上,每走到一個地方,他就問清楚地名刻在竹竿上,想看看自己帶領的運糧小分隊共走了多少村子。沒想到,等淮海戰役結束回到家鄉時,竹竿上足足刻下了山東、河南、江蘇、安徽4省88個村鎮的名字:萊陽縣水溝頭、院上、李家莊、馬嵐……把一個個地名連起來粗粗計算,唐和恩竟然憑著自己的雙腳,推著獨輪車,跋山涉水了4000多公里。
唐和恩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我刻下來的不是幾個地名,這是幾百萬民工在淮海戰役中踴躍支前的縮影。”
在整個淮海戰役的過程中,以山東解放區為主,加上江蘇、河南、安徽、河北四省,共出動了支前民工543萬人,使用擔架20多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擔子30多萬副,牲畜76萬多頭、船只8539艘。民工就是用這些最原始的運輸工具,向前線運送了自己生產的糧食2.15億公斤、彈藥730萬公斤、油鹽77.8萬公斤、豬肉43萬公斤,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軍用物資。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他深有感觸地說,革命勝利來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一大批將帥之才和戰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獻。淮海戰役就是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我們要好好回報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永不消逝的電波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曾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一股愛國主義的高潮,電影中由孫道臨扮演的主人公李俠深入人心,影響了幾代人,而他的原型就是李白等一批奮戰在我黨地下情報通信領域的革命烈士。
李白,原名李華初,化名李霞、李靜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瀏陽縣,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紅四軍通信連。1934年6月,李白被調到瑞金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結業后任紅五軍團電臺臺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七七事變后,李白受黨組織派遣,化名李霞,赴上海做黨的秘密電臺工作,用無線電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間的“空中橋梁”。
1939年,由于局勢惡化,黨組織安排共產黨員裘慧英與李白假扮夫妻,掩護電臺。兩人在革命工作中產生了愛情,后經地下黨組織批準結婚。不幸的是,1942年9月,日軍偵測到我黨的秘密電臺后,逮捕了李白夫婦,并對李白施以酷刑,但李白堅稱自己是私人電臺。1943年5月,他們經黨組織營救獲釋。
出獄后,李白夫婦前往浙江。在黨組織安排下,李白打入國民黨國際問題研究所做報務員,化名李靜安,往返于浙江淳安、場口和江西鉛山之間,利用國民黨電臺,為我黨秘密傳送了大量日偽和美蔣方面的戰略情報。
抗戰勝利后,李白回到上海,繼續從事黨的秘密電臺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與黨中央進行通信的過程中被國民黨特務機關測出電臺位置而被捕。李白被捕后經受住了高官厚祿的利誘和殘酷的刑訊逼供,敵人自始至終都沒能從他口中得到一點想要的信息。1949年5月7日,離上海解放僅20天,李白遭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年僅39歲。
2009年9月,李白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生前工作時使用過的工具、零件和用品(共計37件,其中工具28件、零件7只、用品2件),由其妻子裘慧英保存下來,并于1959年捐贈給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為國家二級文物。
(文圖源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