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



在漫長的60年職業生涯里,美國攝影師歐文·佩恩在攝影界有著不同的定位:最為重要的人像時尚攝影師,最專業的靜物攝影師,最具發現能力、最會講故事的新聞和紀實攝影師。
1917年6月16日,歐文·佩恩(Irving Penn)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平原鎮。從公立學校畢業后,他于1934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博物館工藝美術學校開始了為期4年的學習。他學的不是攝影,事實上,他也不可能是一個攝影專業的學生,因為直到他快畢業時,學校才將攝影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引入。當時,佩恩學的是廣告設計專業。在這里,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時尚芭莎》(Harpers Bazzaar)的藝術總監阿列克謝·波洛多維奇。 在《時尚芭莎》做了兩個夏天的暑期實習生之后,佩恩終于攢夠了一臺祿來相機的錢,于是他買了第一臺相機。隨后,他便開始帶著這臺祿來相機在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的街巷“掃街”,拍下他所謂的“影像日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更多的是去記錄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帶有嚴肅的攝影意圖”。 佩恩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青年聯盟》雜志擔任藝術指導,但他很快厭倦了這份工作。1941年他辭掉工作并離開紐約,搬到了墨西哥進行繪畫創作。但沒過多久,他連畫家的身份也拋棄了。佩恩用他的祿來和4×5的大畫幅相機拍攝了建筑和旅行中遇到的人們,一幅拍攝非洲裔男孩站在可口可樂廣告前的作品《小男孩》令他的人像攝影天賦嶄露頭角。 當他再回到紐約,受到了時尚雜志《裸體 NO.58》《1949-50》《Vogue》的總監亞歷山大·利伯曼的賞識。他并沒有讓佩恩做一名攝影師,而是讓他做封面設計的助手。這也是佩恩和《Vogue》雜志結緣的開始。
在佩恩1991年出版的《人行道》 中,利伯曼描述到他們的見面:“這是一個年輕的美國小伙子,沒有被歐洲矯揉造作的風格或者文化所影響。我記得他穿著運動鞋,沒有打領帶。我被他的率真和對世俗的好奇心所打動,還包括他那顆‘自由的心。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佩恩的美國直覺,這一點讓他嗅到了最本真的東西?!?雖然利伯曼很欣賞佩恩的作品,但其他《Vogue》的員工卻不買賬,并拒絕拍攝佩恩的創意。最后他借了一臺8×10大畫幅相機,拍攝了一張靜物作品:棕色的包、米黃色的圍巾、手套、檸檬、橘子和一塊黃玉。這張作品后來成為《Vogue》雜志1943年10月刊的封面,這也是佩恩為《Vogue》拍攝的150多張封面的第一張封面。
二戰爆發后,佩恩在意大利戰場經歷了短暫的救護車司機生涯。1946年,佩恩才又回到《Vogue》雜志開始攝影工作,他的影像幾乎完美地符合利伯曼的審美。有意思的是,佩恩在意大利期間,還在羅馬遇到了藝術家喬治·德基里科。他倆相見恨晚,在相處的兩天時間里,佩恩抓住機會為這位藝術家拍攝了黑白肖像。之后,佩恩還拍攝了像達利、畢加索等杰出的藝術家。
20世紀40年代末,佩恩開始了他的個人創作——一組簡潔的裸體作品,他將鏡頭指向人類的軀體。直到30年后,這組作品才在一個名為“世俗與軀體” 的展覽中被公布。評論家羅莎琳德·克勞斯在點評這組作品時說道:“他‘自殺性地毀滅了自己作為時尚攝影師的公眾身份”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佩恩將自己的萊卡相機換成尼康。關于這個轉變,他總結道:“在對新器材的熱情爆發時,喜新厭舊的我忘記了對萊卡的感激,并且十分地不忠,我拋棄了工作室里所有精細超群的萊卡設備,并且承受了很大的經濟壓力。但我沒有找到靈丹妙藥,而是從一個令人頭疼的東西變成了另一個令人頭疼的東西。”
在20世紀60年代末,佩恩開始嘗試鉑金印相工藝,為了得到更大的尺寸,他用了過去在《Vogue》雜志所使用的大畫幅底片來拍攝。他喜歡這個制作過程,因為影調非常豐富。他最開始用這種特殊工藝拍攝的作品《煙》《街上的材質》,于20世紀70年代在紐約藝術博物館展出。 這段時間,佩恩的思想更為激進。他為歐洲《Look》雜志的旅游委員會拍完一組照片后,便又將拍攝重點轉向了靜物攝影。然而,在佩恩接受委任去舊金山拍攝“愛的天”這個項目時,他拍攝了一組名為“不可思議的人們”的作品,并在《Look》雜志出版,這組照片紀錄了包括嬉皮士、墮落天使,以及搖滾樂隊“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 20世紀70年代,佩恩與《Vogue》雜志的關系開始轉變,主要原因是新上任的主編格雷斯·米拉貝拉轉變了雜志的發展方向,希望能夠回到最初的“時尚即是生活”的主題。而這個方向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雜志社決定停止支付攝影師工作室的費用。于是,佩恩索性繼續去旅行,并且退回到他最愛的暗房。
20世紀80~90年代,佩恩繼續拍攝他的靜物場景,例如骨頭、鋼塊,還有漂白過的頭骨。除此之外,他仍舊為《Vogue》拍攝人像,還為他姐姐剛出版的雜志《名利場》拍攝。至此,他的作品已經吸引了全球范圍的關注,并且成為了藝術領域的佼佼者,為人廣泛所知。
2004年,80多歲的佩恩整理了他的作品,并出版了《隨意》一書,本書包含了他廣泛的跨界創作,從攝影、繪畫到混合藝術。著名攝影師瑪麗·艾倫·馬克在2005年回顧這本書時寫道:“很少有藝術家可以在如此多的領域中進行創作,如此地有創造性,并且幾近完美。佩恩從來都不是在復刻自己,他一直都在發現和探尋,他如此地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一切事物。他的作品如此地異想天開,美麗而又深刻?!?/p>
2009年10月,佩恩逝世,享年92歲。他留下了眾多精妙的藝術作品,其中的一些直到近期才被展出。在他去世后的一年,《Vogue》雜志的首席主編時尚界的女魔頭安娜·溫圖爾描述佩恩為“21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我得把我的私人感情從中抽離出來,這耗費了很長時間,因為我們曾經有過接觸,他非常有魅力,我覺得我非常理智地被吸引了?!?/p>
作家、策展人梅里·弗雷斯塔在她的新書《歐文·佩恩:超越美麗》中總結道:“這位攝影師在過去的20年里不僅是為《Vogue》工作,更是為自己創作了無數豐富多樣的、充滿前衛的作品。佩恩讓攝影師們意識到:最出色的作品都是在10年或者更短時間內創作的,而剩余的時間里,就是在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總結,不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