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紅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樹立“以學生為出發點,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評價理念。教師要清楚地意識到,指導學生寫作,并不是說將學生培養成為作家,而是真正讓學生喜歡寫作,樂于動筆,激發學生內心的寫作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技巧,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對他們日后的學習、生活,以及成長都具有良好的促進性作用。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形式較為單一,更注重自己的講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需要從課堂入手,不斷完善評價機制,真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一、評價目標重人文重發展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學習的主動性較弱,需要教師及時地引導。教師不要為了教而教,教師的教是為了激發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就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信心。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由“要我寫”變成“我要寫”。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愿意動筆去寫,將寫作變成主動的行為,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寫作教學。
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這樣的寫作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比如,教師要正確地看待學生的童言童趣,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感受他們真實的想法。也許,有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或者理解能力較弱,他們需要教師及時地引導,而不是嘲笑與挖苦。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閃光之處,以及點滴進步,并且利用自己豐富的評價語言給予他們積極的肯定, 培養他們寫作的自信心。當然,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的表現給予中肯的評價,當學生在寫作中存在不足與缺點的時候,也要及時地指出來。這樣,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生均衡發展。
二、評價標準重多向重多元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與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他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結合他們自身的具體情況做出個性化的評價,針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所做出的評價方式也是不一樣的,評價的標準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師不要一味地追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寫出特別優秀的文章,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寫作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教師要擦亮自己的一雙眼睛,善于發現學生寫作中的每一點進步。即便看起來較差的文章,教師也可以抓住其中的一個詞語,或者句子對學生給予有針對性的評價。比如,開頭引人入勝,結尾讓人回味,詞語使用恰當,文章構思巧妙等等,總有一處優點是值得肯定的。
教師對學生肯定評價時,還要給學生創造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與機會。比如,讓學生從自己的作文中選擇一句,或者是一段自己覺得最滿意的語句,讀給其他同學聽。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的是寫作給自己帶來的成功感,這種體驗能夠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教師還要做一個有心人,可以將學生的作品都收集在作品集中,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有一篇屬于自己的作品。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潛力與價值,并愿意不斷地去挖掘。
三、評價方式重多樣化
學生完成的作文,大多是以教師的批改為主,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則是被評價的對象。也許,有的教師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了詳細的批改。但是,學生看到之后反而無動于衷,寫作能力也未能得到真正的提升與發展。因此,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評價形式,比如,先進行示范性評價,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批改方法;然后,再采取學生之間互批互改、家長參與評價、學生自評自改等多種形式。家長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這既能使家長通過學生的寫作了解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也有利于增進親子關系。當然,家長評價的次數不宜過多。學生之間的互評互改,可以讓他們在互換角色的情況下,從他人的作品中發現優點,并將之借鑒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學生的自評自改,也使學生清晰地認識自我,是實現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對自己的作品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總而言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寫作教學中找準正確的評價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創新地開展教學工作。學生與教師在文字的交流中,實現情感的互動。學生可以正確地評價自我,找準自己的定位,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之下,樂于參與到寫作教學中,并愿意不斷提升自我的寫作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