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演玲
在語文教學中,每周安排兩節作文課,在作文課上才讓學生寫作文,而平時的閱讀教學似乎與作文無關。學生冥思苦想兩節課,寫出的往往是干巴巴或是老掉牙的作品,難以打動人。寫作文成了學生最怕的事,也是最讓老師頭痛的事。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我想要解決兩個根本的問題,寫什么,怎么寫。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作文就有了一雙翅膀,可以自由飛翔。而這兩個問題要解決離不開閱讀。
閱讀包括課內的閱讀和課外的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創造性運用練習,從而使語言運用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可見,閱讀對寫作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一、在閱讀中感染學生,激發寫作欲望
編者為我們精心選編了一篇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的課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們受到熏陶,發現優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動人,故而產生寫作的沖動和興趣,閱讀教學可以“以讀促寫”,不斷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如《春》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了五幅圖畫,展示了春的勃勃生機。春天的魅力不正來源于作者筆下的優美文字嗎?我們是否也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呢?我想,在學生對優美詞句深刻體會和產生美感享受的一剎那,一定有人會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寫作沖動和熱情會油然而生吧!這時讓學生仿寫一篇四季美景的文章,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在閱讀中逐步積累,奠定寫作的基礎
課本中的課文,就是一篇篇優秀的范文,是寫作的最好藍本。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人說:閱讀是根,習作是果實。是啊,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優美的詞、句、段,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詞句是文章的磚瓦,長期積累,久而久之,詞匯豐富了,寫文章就下筆有神了。因此,每課的語言教學,首先應精選要深入學習的詞語、句子,作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在讀講中,采取“拿出來,鉆進去,讀出來,用得上”的四步方法,讓學生學習、品味。特別注重將詞句放在語言環境中學,聯系生活環境學,結合運用學。學生在作文中一遇類似語言環境,學過的精妙詞語便會靈活運用,作文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三、在閱讀中把握練筆機會,減緩寫作的坡度
閱讀中所學的語言和寫法,必須通過表達的訓練才能形成能力。 閱讀教學中有很多好的練筆機會,我們在教學課文時一定要抓住契機,根據課文特點安排“小練筆”,讓學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寫法等。可以讓學生先開展一些片段練習,還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寫讀后感的任務,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應每課有練,每堂有練,口練筆練,既練詞語又練寫法。為此,備課中必須選好學寫的重點,又需設計好每課學寫的訓練題。寫法的訓練要抓好一個“仿”字,引導學生吸取課文的寫法。由于剛從閱讀中學到寫法,學生自然有信心,有方法,也必會寫好。學《社戲》時,教師就讓學生練習從不同的角度寫景。在讓學生小練筆的時候,可以集中精力打殲滅戰,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開展專項練習
課內閱讀為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寫作技巧,但僅僅靠課內閱讀是不夠的,還必須開展課外閱讀。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抓得好,對學生寫作幫助很大,文章寫得好的同學恐怕多半得力于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補充,也是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廣泛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寫作的重要途徑,讀名著,讀同時代人的作品,特別是學生習作,通過廣泛的閱讀,能夠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擴大視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書讀得多,材料積累多了,寫作時就“有米下鍋 ”;書讀得多,語感增強了,又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就會做出“香噴噴的米飯 ”來。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我們在教學中,要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閱讀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讓學生用閱讀獲取的知識寫作。這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反復訓練,就能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