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發春
[摘 要]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十分迅速。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一方面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我國逐步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貿易摩擦。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各階段的不同經濟形勢與經濟貿易目標,筆者在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40多年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嘗試研究在新時代國內與國際環境日益復雜的情形下,我國應如何實現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
[關鍵詞] 改革開放 對外貿易 中美貿易戰 貿易強國戰略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各國對外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愈發頻繁,貿易額不斷增長,對外貿易已逐漸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與國際話語權。
一、對外貿易的重要性
羅伯特遜、諾克斯等人曾經對“對外貿易”有一個比較形象的描述,描述其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盡管這一學說存在一定的夸張成分,但對外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投資、消費與出口通常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不斷加大、對外貿易不斷發展深入,實行了一系列利于對外貿易的戰略與舉措,對外貿易的廣度、對外投資的力度以及外匯儲備的增速都穩居世界前列,對外貿易發展的廣度、深度與速度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資本積累、技術進步、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1-2]。
正是由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乎各國的國際地位,各國才會在對外貿易政策以及戰略的制定上絞盡腦汁,以期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為奪取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地位,貿易摩擦不可避免,中美貿易戰的發生足見各國所做出的“努力”。
二、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外貿基本情況分析
(一) 外貿進出口總額變化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逐漸加大。為了適應日益變化的經濟發展目標以及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要不斷調整貿易戰略,貿易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極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已成為貿易大國。從圖1可見,我國自1978年以來,貨物進出口總額持續上漲,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41071.6億美元,大約增長了200倍。增長速度呈現由慢變快再變慢的態勢。值得關注的是,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貨物進出口漲幅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進出口額在此后的5年間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2015年后,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貨物貿易增長速度再一次放緩,保持較為平穩的狀態,主要原因是我國對外貿易量已達到一定的飽和程度,另外,我國外貿本身存在著進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創新力不強等問題,雖采取了各種措施但依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使得我國對外貿易難以再出現高速增長。(如圖2)
盡管中國地大物博,但由于日益增長的人口數量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資源稀缺問題日益凸顯,僅依靠自給自足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國際分工協作由此產生,國際貿易得到空前發展。國際貿易不僅使得國家間在商品、服務等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國際間的分工合作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各國出口比較優勢產品,進口存在劣勢的產品,如此使各國人民都能享有國際優質低價的產品和服務。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對對外貿易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使得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依靠自身的勞動力優勢以及前期的資源優勢,我國大量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實現由貿易逆差到貿易順差的轉變,積累大量外匯資金。正是由于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愈發重要的地位,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中美貿易戰等貿易摩擦才會產生。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變革
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升級優化,使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貿易發展初期,我國為了占據國際市場一定的地位,在技術落后、人才稀缺、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資源和勞動力充裕的優勢,大量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為初級產品,出口量大但價格低廉,通過出口此類產品獲得外匯再進口工業制成品,由于存在價格剪刀差,我國貿易呈現逆差。隨著國家對技術、人才、創新的重視,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科教興貿戰略的實施,以及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大力度投資,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從以初級產品為主轉變為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從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變為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進口商品結構中,資源、基礎原材料等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不斷擴大,一般來自非洲等經濟水平落后的地區。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也出現快速增長。我國在現階段依舊存在著尚未掌握部分尖端技術的弱勢,這一弱點很可能會成為他國遏制我國外貿甚至經濟增長的關鍵。因此,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盡可能早地掌握前沿核心技術,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利用外資情況
從表1中,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2017年我國利用外資金額達1310.35億美元,而1979至1984這五年間外資金額僅有181.7億美元,2017年一年的外資利用額是這五年的7.2倍。由此可見,在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不斷繁榮,利用外資金額也在不斷增長,國家間的經濟往來日益緊密。改革開放初期,為了解決我國資金和技術缺口,需要盡可能地在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由于經濟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勞動力成本較低,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外國投資者可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因此吸引了部分外商來華直接投資。但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尚未健全,制度保障體系也不夠完善,使得外商直接投資雖有增長,但并未達到較高的增速。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以后,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外商投資政策的完善,以及各類優惠措施的出臺,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情況
1999年,國家推動“走出去”戰略,鼓勵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建廠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從此開啟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新時代。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的深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持續增長,根據2018年統計年鑒最新數據,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1582.883億美元,我國已成為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大國。“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中國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秉持著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旨在通過貿易往來以及對外投資援助,幫助周邊國家擺脫貧窮落后的局面,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不僅利于被投資國的經濟發展,對本國也有好處。目前,我國已成為推動世界跨國投資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我們應認識到,對外投資規模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經濟危機、貿易摩擦等。
三、新時代貿易強國戰略展望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需更加關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不是局限于高速增長。經濟增長不僅是增加GDP,更應與就業、收入分配、生態環境、生活獲得感等各方面的指標聯系起來。國際貿易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升貿易質量而不是僅關注貿易總額,也是目前最為關注的問題。新時代,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國內與國際形勢復雜的情形下,我國正在努力朝著實現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目標邁進[3-4]。
針對我國目前的對外貿易現狀,貿易強國戰略的實施主要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外貿的轉型升級。2015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下降,主要原因是我國傳統產品的比較優勢在下降,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在與其他國家的競爭中失去了優勢地位。我國目前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勞動力成本較之前及其他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國家較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逐漸不在。因此,我國應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尋求自己的比較優勢,逐漸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產品行業轉移,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二是要加大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提升自身競爭力。中興事件的發生,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科技強國的重要性。盡管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買到一定的技術。但如果是關乎國家地位,或是兩國之間發生貿易摩擦,自身核心技術欠缺將成為致命的弱點。因此,掌握核心技術是貿易強國的關鍵,也是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關鍵。
三是要利用“互聯網+”,完善跨境電商貿易。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物流行業的興起,跨境電商貿易已成為當今外貿交易的一大主要形式。利用互聯網實現國際間商品和服務的交易,不僅使消費者能享受到全球范圍的產品,同時大大節約了溝通成本和運輸成本。但目前,由于政策體制的不完善,交易安全性以及商品合格性檢驗等尚未得到有效保證,跨境電商貿易仍存在許多問題和糾紛。因此,完善跨境電商貿易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化操作流程,加強對貿易產品的質量檢驗,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是要打造中國品牌,提升品牌競爭力。如何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中國不能僅成為他國商品的“加工廠”,而應打造中國品牌,并提升其競爭力,使其成為國際的知名品牌。要提升品牌競爭力,核心是要注入創新,要有其他產品沒有的元素。另外,還要注重公司信譽和形象,注重公司品牌文化建設。
五是政府應對企業加強引導。不僅企業要有全球視野,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政府在貿易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應制定對我國企業走出去有利的政策,對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政府需要對企業提供更多資訊、更多宏觀方面的引導。其次,政府應提供政治、文化方面的培訓,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國制宜。
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在加強與其他各國的國際經貿合作中,我國將積累更多經驗,在經濟貿易全球化的時代下,抓住有利機遇,有效應對挑戰,貿易強國戰略必將得到逐步推進[4-5]。
參考文獻:
[1]劉堯飛.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J].江南論刊,2018(11):29- 32.
[2]王琳華,者貴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形勢及特點分析[J].中國經濟導刊,2018(32):1- 3.
[3]崔連標,朱磊,宋馬林,等.中美貿易摩擦的國際經濟影響評估[J].財經研究,2018(12):5- 7.
[4]殷德生,金培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外貿易變革的路徑、邏輯與理論創新[J].上海經濟研究,2018(10):7- 10.
[5]盛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戰略的演變及展望[J].中國流通經濟,2018(11):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