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陽
“閱讀是一個人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豐富的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不斷推陳出新的知識信息,借助豐富的人類文化精品滋養學生的心靈,充實學生的頭腦,拓展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小學生識字量有限,生活閱歷又淺,如只是一味地給他們推薦大量的課外書,卻不給相應的引導,盲目地讓他們獨立閱讀,學生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收獲甚微。在教師的參與下,引導學生“課外書課內讀”可達到學生課外閱讀與教師指導的對接,從而提高課外閱讀的實效。
給與支持,讓學生有閱讀的時間
固定課外書課內閱讀的時間,是保證課外閱讀質量的一個重要條件。為此,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們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每周安排一節課,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指導和交流。每天中午固定30分鐘作為午讀時間,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規定單位時間閱讀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學任務非常緊張,也要保證學生有課外閱讀的時間,課外閱讀交流活動也不能因教學任務緊張而受排擠。我們倡導學生每天身邊要有一本課外書,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閱讀。除此之外還特別規定:凡是課堂作業做好了,學生可以取出自己喜愛的圖書閱讀。最讓學生喜歡的是“課間書吧沙龍”,學生課余的零散時間在書吧里流連。他們邊讀邊聊,讀書成了他們放松的精神大餐。固定時間的閱讀讓孩子們養成了熱愛讀書的習慣。
基于教材,找準課外閱讀的切入點
教材精選的32篇課文,就像從浩瀚的江河海洋中擷取的32滴晶瑩的水滴。教學時,以課文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單篇或整本書的閱讀拓展,指給學生一條河,甚至是一片海。
結合單元教材,開展群文閱讀 結合單元教材特點,在教會學生獨立閱讀方法后,指導學生選擇同類體裁的讀物,指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所選讀物可以是課外的單篇文章組合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也可以是內容或題材相關聯的整本書閱讀。
結合單元教材的作者,選擇閱讀與作者有關的作品 學生在課內學習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向學生介紹該作者的系列作品閱讀。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又可加深學生對這位作者、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對他寫作風格的把握。
結合單元教材的內容,指導閱讀相關的文章或資料 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課文的需要,在課前或課后布置學生閱讀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文章或資料,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不但能比較輕松地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感情,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分析、綜合、思辨等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盡量尋找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結合點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搭建平臺,交流分享閱讀收獲
老師在激發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后,更要對孩子進行有關閱讀知識的指導,給他們搭建閱讀交流的平臺,使孩子不僅愿讀,而且會讀,以保證讀書興趣的持續發展和不斷提高。
好文推薦,“闊”眼界 受個人閱讀愛好、閱讀習慣、閱讀條件等限制,學生課外閱讀的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好文推薦活動,使學生的閱讀面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擴展,有些學生對某一類書或文章以前可能因某種原因從未接觸過,聽了同學的推薦感受到了它的獨特味道,從此就愛上了看這類書。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選擇能力也在交流中不斷提高,有的同學通過比較感受到了自己所讀書刊和同學的差距,從自我提高、自我展示的愿望出發就會有意識地提升閱讀材料的檔次和水平,形成了一種讀書競賽的良好氛圍。
交流感悟,“升”品位 學生在閱讀時總是以自己的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興趣愛好來對所推薦的文本進行評價和賞析,他們以推薦文本提供的形象為依據,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閱讀的再創造。因此,對同一作品,或作品中的同一人物,往往會產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應。學生的這種極具個性的評價和賞析,閃爍著創造的火花,現在通過交流的方式鼓勵學生讀出味道來,思出妙處來,說出見解來,不但說自己的,而且聽別人的,在交流中學生的情感得到碰撞,享受到審美的樂趣,閱讀品位大大提升。
共賞佳句,“促”積累 課程標準中強調閱讀要“豐富語言的積累”,而處于課外閱讀起步階段的學生受閱讀心理和閱讀能力所限,往往把閱讀的重點放在增廣見識和欣賞故事情節上,老師利用學生推薦的鮮活的語言文字材料稍加引導,通過賞析體驗文章用詞的精妙、意境的曼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注意語言文字的欣賞、感悟、積累。慢慢的,同學在介紹推薦理由或交流閱讀收獲時也會適當地把注意力放在語言文字的積累上。
“課外書課內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了學生韻閱讀量和面,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自信心和自主性,提高了學生對課外讀本的挑選、鑒賞能力。學生從“不會讀”逐漸向“好讀書,讀好書”轉變。“課外書課內讀”幫助老師了解了學生的閱讀現狀,構建了師生的閱讀對話,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增大了課堂容量,異化了課堂內容,提高了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昌盛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