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我國陸續出臺了諸多政策,鼓勵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兼職或離崗創業。2019年,我國持續為科研人員“減負”與“減縛”,更是鼓舞了科研人員投身創新創業。
為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讓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活力充分釋放、競相迸發,專家建議,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從供給、需求和服務端同時發力。
科研與創業并行不悖
“科學技術包括兩類,一類是對人類有貢獻的技術,另一類是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的技術。需要有做基礎研究的,同時也需要有人去‘賺錢,兩者并不沖突。”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科研人員去創業,其研究成果必須要有市場化前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鼓勵科研人員有新的想法、勇于創業,目前有很多科研人員正在創業過程中。然而,最終能形成多大的市場規模還有待檢驗。”
“很多科研人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長期專注于學科研究,與市場距離較遠,將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產品時會遇到不少問題,如一些高精尖技術,在專業領域處于先進水平,但可能會出現沒有實際應用市場或只能小批量試產,無法大規模生產的情況。”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產業發展處負責人李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近年來,西安光機所大膽創新科技體制機制,拆除“圍墻”、開放辦所,探索“人才+技術+服務+資本”四位一體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及服務模式,打造以“研究機構+天使基金+孵化器+創業培訓”為一體的科技創業生態網絡體系。先后創辦了專業從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創業投資的國家級一站式硬科技創業投資孵化平臺——中科創星,發起設立國內第一家專注于硬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天使基金——“西科天使”,創建了國內第一家專注于“硬科技”的光電產業孵化器,發起創辦了專注于硬科技創業者的硬科技創業營。
“西安光機所既鼓勵支持科研人員創業,又為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提供了發展的基礎與提升的推動力。”李燕說。
“最后一公里”并不好走
采訪過程中,不少科研人員表示,在充分感受政策暖意的同時也深刻意識到,科研人員創業的“最后一公里”并不好走。
“一項科研成果究竟價值幾何,仍是不少科研人員創業時面臨的難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搏銳首席執行官張鑫坦言,其創業之初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對國有資產進行合理評估,以及與社會資本合作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并進行相關科技成果轉化。
據了解,科研人員創業固然可以樹起讓業界心動的招牌,但在“開張”之前還有不少難題待解。
“成立于2017年的中科搏銳繼承了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近20年對腦部結構和功能研究的成果,致力于腦部診療設備研發。在成立之初,公司只有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發的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而這些成果轉化過程中需要有后續的資金投入才能進行工程化和產品化的開發。融資過程中,由于知識產權屬于國有資產,使得很多私募資金望而卻步。”張鑫說,“中科創星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走出來的投資團隊,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具備豐富的經驗,雙方很快達成合作意向,解決了創業初期的資金問題。”
打通科研成果產業化通道
對于如何打通科研人員創業“最后一公里”,張鑫認為,需要有一些真正了解國有資產、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產權性質的專業機構,從而更好地對接科研成果,幫助科研人員完成“最后一公里”。
李燕表示,科技成果轉化作價或股權評估前需要明確的是,并不是所有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都可以被稱為“科技成果”,根據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定義,科技成果必須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是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科技成果。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方式主要包括自行投資、向他人轉讓、許可他人使用、將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出資比例等。”李燕坦言,對于將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出資比例,在具體實施中,由于研究主體可能是整個實驗室或數個核心研究人員,具體將比例落實到個人時具有評估難度。同時,在沒有市場銷售預測之前,科技成果的定價也是難點。
那么,科研人員投身創業,這一創新活力與市場活力的合奏該如何指揮?“最后一公里”又該如何落實?
“鼓勵科研人員創業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支撐引領轉型升級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對此,李燕建議,應深入貫徹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并及時根據各省情況制定相應的落實細則,推動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讓科研人員放心創業、大膽創業、享受創業;堅持給科研人員“松綁”,在體制和機制上將自主權交給科研人員,鼓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高校科研潛力釋放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的新機制,以市場需求引領科研成果轉化,推動企業與科研人員實現雙贏。
(來源: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paper/2019/0408/519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