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超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尊重每位學生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為了將這種觀念體現和落實到課堂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山東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都中學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數學和英語學科開展了分層走班制教學實踐。
分層走班是指學科教室和教師固定,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興趣愿望選擇適合自身發展層次的班級上課;而教師則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各種層次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教學目標創新:制定分層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不僅要根據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來設計,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來確定。我們將教學目標定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基礎層,要求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第二層為提高層,要求熟練掌握規定內容,并對所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歸納能力;第三層為發展層,除了達到以上層次外,還要向縱深處發展,不但要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要能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解決類似問題。
基礎層教學目標:培養興趣,樹立信心;補足漏洞,夯實基礎;落實課標基本要求。教學策略:適當降低難度、放慢速度;補缺漏、補方法,多反復、多示范;重基礎,教方法,多鼓勵。
提高層教學目標:培養競爭意識,發展潛能;查漏補缺,注重學法指導;落實課標要求。教學策略:側重解決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問題;多練習,勤反饋,提高課堂效率,加強重點輔導。
發展層教學目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重方法指導和綜合能力培養;落實教材和課標的全部要求。教學策略: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具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經驗;擴充拓展學習內容,適當提升難度;
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給他們設立的目標都力求貼近最近發展區,不是一味地降低要求,遷就水平。在學習目標的落實上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優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消”為宗旨。
學習方式創新:打造生命化高效課堂
A層重“實” A層學生基礎較差,教師更多地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采用多樣的學習方式總結規律,修正學習行為,通過識記、思考、探究,較好地完成基礎層的內容,讓“實”落地。
B層重“引” 針對B層中等水平的學生,課堂上教師主要通過引導他們采用“兵教兵”的方式促進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C層重“悟” 對于C層能力較強的學生,課堂上適當提高學習的難度和深度,多設計一些表現性任務或者項目類的學習,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擴展其思維的空間,培養“悟”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價體系創新:開發不同評價標準
課堂評價是反饋教師教學思想、教學行為的表現。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如果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僅會扼殺學困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影響優秀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改進評價方式 以往分數是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工具,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而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這就要求教學評價要“以人為本”,不能“以分為本”。前蘇聯合作教育學派認為,簡單地用壞分數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判決”,會直接挫傷他們學習的情緒和動機。因此,我們從激發A層學生的學習動機入手,改進評價方法:不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允許A層學生對測試進行訂正后再打分(把講解后A層學生訂正后的分數減半作為最終成績),這樣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學生學習和訂正的積極性獲得了很大提高。此外,我們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按照3:3:4的比例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項目也不“唯分數”,而是結合興趣、信心、習慣、方法、知識點、思維能力、發展潛能等方面展開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完善評價制度 一是學生層面。對A層學生采取表揚評價機制,尋找閃光點,肯定進步,使他們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樹立信心;對B層學生,采取激勵評價機制,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們不甘落后,積極進取;對C層學生采取競爭評價機制,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使他們保持勤動腦、樂探究的學習精神。三大評價機制的運用,力爭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分層課堂中興趣盎然,都能超越自我,體驗成功。二是教師層面。教師績效評價包括:行政班評價:行政班平均分×40%+行政班及格率×30%+行政班優秀率×30%=行政班綜合得分;層次班評價:層次班平均分×40%+層次班及格率×30%+層次班優秀率×30%=層次班綜合得分。同時,教師績效評價方面還設立了加分制度,鼓勵教師參與分層走班課題實驗,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總之,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準確分析學情,制定有層次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科學民主評價,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每一朵花都能在陽光下盡情地綻放,讓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協同發展,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本文系威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學生發展的走班制教師資源整合的研究”(課題編號:KY2016216)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