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有效的科學實驗教學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來實現。在教學中綜合利用好課件、實物展示臺、微課等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實驗導入趣味化、情境化,拓寬授課渠道和學習思路,使實驗指導形象化、細致化、簡單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科學探究積極性,深化其對實驗的認識,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方法,顯著提高實驗教學效果。接下來,筆者將介紹在信息技術與科學實驗教學整合方面做的幾點嘗試。
一、巧用信息技術,優化實驗導入
1.實驗導入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的源泉。”如果只靠教師講授的教學是一種“單媒體”活動,難免枯燥乏味,那么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聲、形、情、境熔于一爐,給學生以新的視聽體驗,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學“植物”時,事先搜集有關植物的圖片、有趣的故事和影像等資料,將其制作成微課來導入新課的學習,這將迅速調動學生對植物的探究熱情,促使他們積極投入對植物的觀察實驗中,從而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2.實驗導入情境化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想弄個明白,教師應根據兒童的這一天性,通過信息技術積極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抵抗彎曲”一課時,播放株洲橋梁垮塌事故的影像資料,創設實驗探究的真實情境,幫助學生迅速明確實驗探究目的,促使其主動提出科學探究的問題:橫梁的抗彎曲能力到底與什么因素有關?怎樣才能增強橫梁的抗彎曲能力?……學生也迫切地想通過親身實驗來一探究竟,以此順利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實驗教學。
二、巧用信息技術,優化實驗指導
1.實驗指導細致化
巧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實驗指導更加細致化。例如“油菜花開了”一課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解剖油菜花來了解花的構造。為了突破教學的難點,教師可以在課前把解剖油菜花的步驟和方法錄制成微課,并用簡潔的文字提示實驗中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在解剖油菜花時,操作將更加準確熟練。當然教師還可以運用實物展示臺現場演示實驗,邊操作邊重點提醒學生操作的要點和注意事項,將演示指導做得更加形象、細致。
2.實驗指導簡單化
筆者發現實驗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先講解實驗相關事項,再進行實驗演示,最后才是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大大減少了學生動手探究的時間,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在實驗教學中運用好信息技術,可以巧妙地解決這些矛盾,壓縮教師講解時間,通過課件的提示啟發學生思考,使實驗指導簡單化、明了化。
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具有化難為易、變靜為動、變枯燥為趣味、變抽象為具體等多種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兒童探索科學的興趣,為教師和學生搭建起通往科學彼岸的橋梁。科學教師應該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各種有效的實驗教學方法及模式,使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完美融合,悉心引領學生在信息化的環境中進行有效的科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