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祺洪
【摘要】 美術鑒賞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美術鑒賞的課程設置和學科教學,要符合審美教育的特征。同時,美術鑒賞的美育觀也要求在美術鑒賞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把藝術和自然、藝術和社會實踐、藝術和歷史背景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個人的審美意識才能得以升發。
【關鍵詞】 美術鑒賞 美育觀 審美教育 體驗 結合 感受 時代 先進性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002-02
0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種通過美的教育而使人性發展和完善的活動。其基本內容是:通過具體的審美活動而逐步培養人的正確的美丑觀、善惡觀、是非觀、愛憎觀,從而凈化人的心靈;逐步培養和提高人鑒賞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人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在美術鑒賞課的教學中,就是需要通過對美術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并培養他們的美育觀。如何發展和完善這個學習活動呢?本文就此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美術鑒賞課的美育觀培養要有自然和藝術相結合的體驗
“師法自然,道法自然”這是藝術創作者們體驗和創作的法則。因此我們在美術鑒賞過程中,要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感知,認識自然的本質。反之,也要通過對自然的認知,促進對創作作品的理解。我們的大自然,本身涵蓋了許多的美學知識,如對稱,奇異,壯麗,變化,和諧等。而科學的藝術觀,也同樣包含了這些美學精神。因此,自然之美和藝術之美具有一致性。藝術家們的藝術創作,也大多以此作為創作的重要尺度。所以我們在美術鑒賞課的學習和探索中,必須把藝術美與自然美的體驗結合起來,不斷完善學生的審美思想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如我們在學習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時,可以通過此畫看到山體裸露的巖層、植被、土坡、葦草、石塊以及各種樹木等形象和空間的關系,以及山的巍峨、景的秀麗。我們不但能夠體會到這些美的景象,還可以深深的感受到畫家用筆用墨的酣暢豪放、筆力的老到渾厚,以及畫家對畫面構成的圓渾統一的美學理念。自然山石的突兀、巍峨,是藝術家要“搜盡”的源泉。我們學習藝術作品也必須要有“問道”自然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鑒賞者與藝術作品的交流,才能促成鑒賞者與藝術家的思想交流。
這是我們學習的體會,當然在有了學習體會之后,可以引領學生走到生活之中去,走到大自然中去,去體會生活中的自然之美,去體會四季的變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著名的中國文藝評論家王一川先生認為美就是孔子在泰山之巔瞥見的茫茫云霧中的天下,就是梅杜薩木筏上人們在天邊的苦海中遙望到的遠方若隱若現的航船,就是陳子昂在幽州臺上為之'涕下'的'悠悠天地',就是浮士德一生不懈追求的終極目的,就是孔子在《韶》樂沉醉中體驗到的盡善盡美的仁愛世界,就是李商隱朝思暮想的永恒的美人幻想。因此我們知道美雖然是人們思想的總結,但必須以自然為載體。達芬奇說:“繪畫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兒,因為它是從自然產生的,為了更確切起見,我們應當稱它為自然的孫兒,因為一切可見的事物一概由自然生養,這些自然的兒女又生育了繪畫,所以我們可以公正地稱繪畫為自然的孫兒,”那就讓我們的學生們去親切的擁抱大自然吧。
2.美術鑒賞課的美育觀培養體現在社會實踐與藝術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中認為“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質文明”。人的社會實踐,是創造物質文明的先決條件,而藝術作為精神文明的產物,是受到社會實踐的制約的。在藝術的起源學說中,有“勞動說”,“巫術說”,“游戲說”等,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勞動說”。如古人類在洞窟壁畫中描繪的狩獵場面,反映出了藝術的起源跟實踐勞動分不開。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許多美的產品、美學理論、美的規律都是人類長期勞動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同時,藝術作為哲學范疇、精神產物又反作用于社會實踐。藝術的美育功能,在此顯示為完善人格的基本手段——培養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美好心靈,促進人的道德素質獲得充分提高。從而使人在社會實踐中分清善惡,“以美儲善”,創造出更多更美好物質和精神財富。
美術鑒賞課,正是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美術的實踐活動中,對美術作品進行比較準確的分析,理解,甄別,評價,從而獲得審美享受,判斷善惡,提高自我道德修養,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美,發現美,發展美。“真真切切感受周圍”,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傳遞美的使者。如:我們在學習米勒的《拾穗》圖時,通過畫面,可以看到三個貧窮婦女在麥地里急匆匆向前彎腰拾穗的情形,不禁讓人產生同情。從而歌頌勞動者質樸,勤勞的美德,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在對委拉斯費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進行分析時,要認清權勢顯赫的教皇,威嚴中包含著貪婪,兇狠中隱藏狡詐,從一個老謀深算的教皇的面貌中,體會到封建統治者嚴酷,丑惡的嘴臉。我國的歷史,也走過了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作為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更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穩定局面來之不易,作為青年的我們,必須養成良好的思想作風,并努力學習和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一份熱。
3.美術鑒賞課的美育觀培養體現在尊重作品的歷史性
“忘記歷史等于背叛過去。”這是人類在現實生活中對待歷史的重要智慧總結。美術作品的創作,具有歷史性,與藝術家生活的時代、身世、個性、世界觀密不可分。在人類美術的發展史中,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通過美的創造和美的鑒賞而培養起來了對美追求的意識,對美學規律的認知。因此,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人們對美的概念和范疇有特定的認知。由于審美主體的審美鑒賞能力要受到一定歷史發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的制約,因而他們具有共同的地方;但由于主體的生活經驗不同,審美修養不同,又造成了審美鑒賞力表現出個體間的差異性。
中國的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之一。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宋徽宗題名的青綠山水開山之作《展子虔游春圖》,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到以自由個性為藝術的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無不章顯著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家們、改革創新的歷史性、時代性。他們的創作伴隨著歷史的烙印。也把對傳統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探索緊密結合了起來。因此,我們在美術鑒賞的學習過程中,不但要對作品本身有所認識,還要通過作品對藝術家的創作背景、創作時代、創作意圖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真正的“讀”懂作品,才能真正達到鑒賞的目的。
我們在對徐悲鴻的《奔馬》的學習中,不但要認識到作者將西洋畫中的解剖與中國傳統筆墨相結合,與中西融合的方法改造傳統中國畫以使之具有面對現實能力的思想。還要在主體上有所認識,即以昂首飛奔的駿馬來表達對民族前途的關懷和希望。以山河百戰歸民主為主題,表達了他對新中國成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的喜悅心情和對祖國未來的期望與情感寄托。還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陳逸飛、魏景山的《占領總統府》、王文彬的《夯歌》、羅中立的《父親》等無不帶有鮮明的歷史性。因此,美術鑒賞的美育觀深深的烙上了歷史的印記。
4.要認識到美術鑒賞的美育觀體現在鑒賞本身具有濃烈的時代先進性
社會的穩定、和諧、時代的前衛、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是美育發展的大前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穩定的社會局面,良好的經濟基礎,連前途也未卜,很難想象這個民族在精神層面,文化層面能有更好的發展。高中階段的美術鑒賞,是建立在時代先進性的潮流基礎上的。他從單純的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提升到了對美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時,又把其意義推進到了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對美的意識形態的傳承。
現代教育理念中明確的提出,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在提高人的專業素質的同時,必須提高其綜合素質。只有個人的綜合素質得以發展,才能為個人在社會競爭中搏擊浪潮。高中階段的美術鑒賞課程。正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設立的,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更是反映出它的具有濃烈的時代先進性。
總之,高中階段的美術鑒賞課程,體現了審美教育的特征,能為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高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知識積淀打下基礎,能為他們在人生觀、世界觀的認識中播下“美”的種子,幫助他們擁有一雙審美的眼睛,真真切切感受周圍,在“美”的世界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