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樂山一組雕塑中的“拱手禮”被網友吐槽“拱”錯了。這組雕塑中,兩名穿著長馬褂的男子正在拱手行禮,都是右手包著左拳。對此,文史專家、四川省國學教育研究會主要發起人陳洪稱,揖禮、拱手禮、抱拳禮等都各有講究,“上述雕塑中男子行的即拱手禮,但是拱錯了。”
城市雕塑中,這樣的低級錯誤可謂屢見不鮮。比如西安大雁塔廣場藥王孫思邈的雕塑,唐朝人孫思邈,手里卻捧著明朝中期才出現的線裝書,而且“藥王”也翻譯成了“毒梟”。再如重慶沙坪壩三峽廣場有一組雕塑把蘇武牧羊變成了“昭君牧羊”。有網友擔心:“萬一孩子們以后只曉得有‘昭君牧羊’,不曉得昭君出塞、蘇武牧羊怎么辦?”
本來,這種歷史文化題材的雕塑是為了傳承和延續文化,給城市增添一點歷史文化氣息,但這種“失真”的雕像,效果顯然要適得其反。
誠然,城市雕塑有著廣泛乃至永久的影響力,但以訛傳訛,必然影響正確的認知,乃至謬種流傳,讓后人迷失其中。而如果明知是錯誤,卻不較真,也將助長一種馬虎草率、不負責任的文化態度。這顯然貽害無窮。鑒于此,不妨對城市雕塑的設置建立嚴格的鑒定評審機制,將聽取專家意見作為雕塑制作前的前置程序,一方面嚴格把關,另一方面及時糾錯,從源頭避免“文化次品”輕易“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