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茹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會計信息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顯示其突出而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的質量在我國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造會計信息的現象卻也變得十分突出并呈上升趨勢。本文先從會計信息基礎理論出發對會計信息進行了綜合論述,探討了當前會計信息是真的額原因,并最后提出了防范和治理的措施。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會計準則;治理
一、引言
制造會計信息的現象近幾年已變得十分突出并呈上升趨勢。財政部19981999會計信息質量抽查結果顯示,1998年有八成以上會計信息失真,1999年有九成以上會計信息失真。2010年1月25日四川長虹前員工范德均實名舉報長虹公司1998年虛增銷售收入50億元的消息又為證券市場投入一枚重磅炸彈。
二、會計信息理論概述
從現有文獻分析,我國對會計信息失真的介紹與熟悉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同時對會計信息概念,信息質量要求等的研究也日趨的深入和完善。
(一)會計信息的概念
從理論上講會計信息是信息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會計信息應該是通過會計工作“處理和分析”取得的信息,從會計核算的賬務處理程序來看,每一項經濟業務在處理發生以后,會計主體都要從內部或外部取得必要的原始憑證,這些憑證雖然反映了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內容,但是在進行加工整理之前,還不能稱之為會計信息,而只能把它看成用來加工整理成會計信息的原始資料。只有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后才能稱之為會計信息。因此,對會計信息可以這樣定義: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通過對會計主體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分析和處理以后所提取的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為會計管理和企業管理所需的經濟信息。它包括反映過去所發生的財務信息,即有關資金的取得,使用與分配的信息,如資產負債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種財務分析報表,對未來具有預測作用的決策信息,如年度計劃、規劃、金額等。會計通過信息的提供與使用來反映過去的經濟活動,控制目前的經濟活動,預測未來的經濟活動。
(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每一項具體要求又具有它各自的特征。
1.可靠性要就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四、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及原因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
會計信息失真是相對于會計信息真實而言的一個概念,是指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不客觀、不合法、不準確等而使得會計信息嚴重脫離實際,足以使信息使用者產生誤導。對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經濟業務失真使得會計信息失真。有些企業單位,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采取虛列收入、亂擠亂列成本費用、支出和財產損失不及時記賬等手段,虛報利潤或虧損。二是會計核算資料失真使得會計信息失真。有的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為達個人目的,將請客送禮、行賄、揮霍浪費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條、偽造發票、收據等手段納入合法支出項目中。三是財務會計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有些企業的資產賬面價值不按有關制度進行計價,造成資產計價的伸縮性,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資產占有數。
(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會計工作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嚴重,即失信成本低。雖然我國在會計法規體系的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目前司法上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許多問題只是調賬或輕微罰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嚴重影響了會計法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導致了許多不利后果。一方面,直接縱容了代理人在會計信息上作假。由于執法不嚴,使代理人作假所承擔的風險相對于其從中獲得的利益來說很小,因此客觀上縱容了他們冒險作假的行為。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對于一些社會上的丑惡現象懲處不力,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成為一些人的時尚,從而影響到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特別是在影響到受托代理人員時,會計信息也就難以達到應具有的真實性。
2.會計規范體系不完善、落實不到位,法規約束機制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準則規定了會計確認、計量、對外提供財務報表的基本規范要求,但是受準則的廣泛適用性和準則本身某些既定原則的影響,會造成會計信息不實。隨著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經營范圍的擴大和社會、法律、金融環境的日趨復雜化,使同類會計事項的個性日益豐富,法定會計政策也趨向于為企業提供更大的會計準則選擇范圍,對同一經濟事項,往往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也給會計的“如實反映”帶來難題。企業對存貨采用不同的計價方法,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有不同的影響,究竟采用哪種方法才算做到如實反映?近年來,我國雖然制定了不少財務會計法規,但從現實需要來考察,還不夠完善和健全,有些條文操作性很差。同時,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執法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嚴之處,有法不依,這往往比無法可依造成的危害更大。
五、防范和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措施
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性,應考慮從以下幾方面來防范和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一)加快企業改革步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過去,我國對企業改革的重點是“放權讓利”,實踐證實,這種方法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并沒有觸及傳統體制的根本弊端,只在表層采取了一些措施,傳統的企業治理體制的框架并未從根本上打破。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楚,權責分明,政企分開,治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才能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
(二)要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
政企業不分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而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實現政企分開的根本前提。政府應通過機構改革,徹底擺脫直接治理企業的泥潭,轉變對價值形態的治理和經營。學會運用各種宏觀經濟杠桿治理經濟,扎扎實實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楊雄勝.會計誠信問題的理性思考[J].會計研究,2003
[2]綦好東.會計舞弊的經濟解釋[J].會計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