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悟潔
摘要:一堂語文課要想走進學生的內心,教師就要充分關注學情,巧妙設計問題,用整合的問題、準確的問題、靈動的問題來啟發(fā)學生的智慧,點亮童心。文章通過探討整合、準確、靈動三個課堂提問的策略,旨在加深學生的思考,點亮學生的童心。
關鍵詞:關注學情;巧妙設計;整合問題;準確問題;靈動問題;點亮童心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但是,在現實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過分關注對文本自身知識的挖掘和文本價值的體現,不僅禁錮了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還使學生探究文本的積極性降低。學生的多元化解讀成為奢談,課堂上真正意義的對話狀態(tài)自然就難以出現。因此,教師要改變提問策略,巧妙設計問題,這樣才能點亮學生的童心,帶領學生走進文學的奇妙世界。
一、整合——問題要化繁為簡
所謂化繁為簡,就是指問題的設計是從課文的整體出發(fā),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而不是在細枝末節(jié)上多次提問。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三年級下冊《狼和鹿》這篇課文時,它的寫作特色在于由事及理,對比分明。對于這篇說理性較強的課文,問題設計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問題的設置應該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有效突出文章的重點,讓學生在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發(fā)散思維,領悟到白然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有些教師為了將狼和鹿之間的關系說透,設置了以下四個問題:(1)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么?(2)從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們真是恨透了狼?(3)沒有了狼,鹿群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4)你對狼和鹿有什么新的認識?整節(jié)課下來,初步統(tǒng)計大約有四個大問題,十幾個小問題。這樣的提問不僅煩瑣,還代替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深刻感悟,學生無法通過實實在在的品詞析句悟出精髓,實現對文本內涵的獨到叩問。
教師應該重新解讀文本,從課文的整體出發(fā),把問題整合聚焦到森林前后的變化上面。教師不妨設計這樣的主問題——“當狼和鹿共存時,你看到了怎樣的森林?”“沒有了狼,你又看到了怎樣的森林?”和次問題——“面對這樣的差異,人們明白了什么道理?”把重點放在森林前后的對比上,用整合的問題替代瑣碎的提問,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的,又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自然就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這樣化繁為簡的問題設計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在教學教材《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主問題——“為什么說小駱駝應該感到自豪才對呢?”以這樣一個問題貫穿全文,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質量,加深思考的層次,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對話埋下伏筆。
二、準確——問題要化空為實
所謂化空為實,就是指提問不問大而化之的無效問題,而是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訓練學生的能力去問。因此,問題要問得準確、問得實在,問到學生的心里去,問出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
筆者還以《狼和鹿》這篇課文來舉例,看下面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師:閱讀第一自然段,當狼和鹿共存于森林時,你看到了怎樣的凱巴伯森林?
生1:我看到了小鳥在枝頭唱歌,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
師:生1讀出了教材上對森林的描寫。那么,你們還從第一自然段中看到了什么呢?
生2:我看到了鹿群的后面跟著貪婪而兇殘的狼。
兩名學生分別把第一自然段對森林的描寫讀了出來,但是為什么不能深入思考,談談感受,只是停留在讀的層面呢?當教師嘗試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問這個問題時,不難發(fā)現這個問題只問了“你看到了什么”,學生便很自然地把課文中的描述讀出來,當然不會繼續(xù)往下深談,這樣就能解釋為什么學生只讀文本,不談感受。
基于此,教師可以改進提問,變空洞的問題為實實在在的促學訓練點,下面是改進提問后的教學片斷。
師:閱讀第一自然段,當狼和鹿共存于森林時,你看到了怎樣的凱巴伯森林?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讀出你的理解。
生3:我從“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這句看到了美麗的、自由自在的森林。小鳥在歌唱,小鹿在玩耍嬉戲,是多么自由自在啊!
師:瞧,你讀出了自由自在的森林!還有誰想說說?
生4:除了自由自在,我還讀出了生機勃勃的森林。因為樹木長得很茂盛,小動物們又生活得自由自在,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到處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師:你能帶著感受讀讀嗎?說得多好,讀得多美!
生5:我和他們的感受不一樣。我從“鹿群的后面,常常跟著貪婪而兇殘的狼,它們總是在尋找機會對鹿下毒手”中看到了充滿殺氣的森林,因為狼總在尋找機會對鹿下毒手,想吃掉鹿。
師:生5的體會不一樣哦,試帶著感受讀讀。
生6:我認為森林不僅充滿殺氣,還很可怕。因為鹿隨時都要警惕狼,有可能在喝水時、嬉戲時就被狼盯上了。我來讀給大家聽。
精彩的課堂對話讓文本頓時靈動起來,仿佛生機勃勃的森林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一樣!修改后的問題雖然只增加了幾個字,但是卻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學習任務。對比這兩個問題,前者只是籠統(tǒng)地提問了學生對此自然段的理解,既沒有告訴他們學習方法,又沒有引導他們自主地在讀中感悟;而后者在問出“你看到了怎樣的凱巴伯森林”后,又用“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來補充,告訴學生學習段落要抓住關鍵詞語去理解的方法,接著還強調了“試讀出你的理解”,這就是引導學生邊讀、邊思、邊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學生不僅能暢談感受,還能讀得繪聲繪色。
三、靈動——問題旨在培養(yǎng)多元思維
培養(yǎng)多元思維的提問特點是非唯一的答案和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這樣的問題更具開放性,能夠深度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尋求不同的答案。
例如,在《狼和鹿》這篇課文最后,教師往往會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在凱巴伯森林門口設立一塊告示牌,你會在上面寫些什么?學生的答案大同小異,大部分都會寫請大家不要再捕殺狼了,這樣反而會破壞生態(tài)平衡。這樣的問題提問角度非常單一,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同樣是讀寫結合,教師為何不設計一些能夠拓寬學生思路、引起豐富想象的提問呢?且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這是發(fā)生在20世紀初美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自己讀讀這個故事。
學生白由朗讀。
師:讀到這里,你會對世界上其他像羅斯福這樣,犯類似錯誤的人們說些什么呢?試站在不同的角度說一說。
我是一只狼,我想對會犯類似錯誤的人們說:_____。
我是一只鹿,我想對會犯類似錯誤的人們說:_____。
我是會犯類似錯誤的人們,我想說:_____。
生7:如果我是一只狼,我肯定會對那些犯類似錯誤的人說:看見了吧,你們殺了我們,卻導致鹿大量病死,森林一片枯黃,你們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啊!
師:瞧,你對罪魁禍首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8:如果我是一只小鹿,我肯定會對那些犯類似錯誤的人說:我們知道你們是愛護我們的,但是最終卻害慘了我們,希望你們今后別再違背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了,讓我們在生物鏈中白然生存吧!
生9:如果我是會犯類似錯誤的人們,我肯定會買很多野狼放進凱巴伯森林,讓生態(tài)重新平衡起來,不再人為地破壞生態(tài)平衡了。
師: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啊!
生10:我不僅會采取改進措施,還會向全世界呼吁,用這個真實的例子讓大家都能夠從中吸取教訓,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教師問題問得靈活,學生的思維也被激活了。他們聯系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放飛想象,且言之成理、言之有據、言之有趣。這樣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對自然界事物之間的聯系領悟得更加透徹,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多元思維。
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是思維活動的起點。有效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精心思考每個問題,通過課堂的巧妙提問點亮學生的慧心,那么課堂才能真正實現以生為本。
參考文獻:
[1]莫麗茨.小學經典課文讀賞仿[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
[2]王莉.且行且思:悠然行走在教育教學之路上[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毛亞芹.淺談語文課堂中的巧問[J].吉林教育,2010 (33).
[4]朱同意.語文課堂巧問 訓練學生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