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提升學校辦學品質極其有效和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構建學校文化。清樂圍棋學校選擇了開發圍棋校本課程作為學校的特色項目,以開發圍棋校本課程為途徑,形成圍棋特色校園文化,以棋啟智、以棋怡情,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并以此來整合德育、教學和管理,助推學校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圍棋校本課程;校園文化;全面發展
沈陽市清樂圍棋學校建于1998年,原是九年一貫制民辦公助學校,2006年改制為公辦初中。2012-2013年,學校兼并重組。面對合校的新形勢,學校如何繼續領跑鐵西區基礎教育?如何在建設教育現代化和辦人民滿意教育中做出新貢獻?筆者認為,一所學校只有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基于此,筆者提出以開發圍棋校本課程為途徑,形成圍棋特色校園文化,助推學校全面發展。
一、開發圍棋校本課程的現實基礎和理論依據
從理論上來講,開發圍棋校本課程教育有以下幾點依據。(1)圍棋對學生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2)圍棋可以促進智力因素的形成,提高學生智商;(3)下圍棋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4)特色辦學優勢必定成為學校今后可持續發展的亮點和既有增長點。
學校的圍棋特色從建校時起至今已有二十年,盡管校領導有所調整,參與的教師有所變動,但是學校始終堅持做到管理上有交接、業務上有交流,圍棋特色教育始終開展得有聲有色。
二、構建以圍棋為特色的校園文化
1.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將學校抽象的深層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符號概念,通過教學區、辦公區、操場、校園景觀區的環境規劃與設計,以個性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視覺方案,將學校的圍棋理念和圍棋精神傳達出去,給社會公眾以良好的印象,從而吸引優秀的師資和生源,提高學校的辦學品質。
2.制度文化建設
學校實行校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使教學活動向“以生為本”的科學方向健康發展;完善教職工績效工資實施方案和教職工年度考核細則等;加強學生管理制度,充分體現學校的教育管理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以德治校與以法治校密切結合,創新有利于師生、學校健康發展的教師管理、學生管理、教學管理、總務管理、學校設施管理等各種管理制度,使各項教育教學管理活動有章可循,在有秩序的氛圍下良性發展。
3.精神文化建設
(1)倡導三種意識。第一,合作意識。在“以人為本,科學管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和特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思想統領下,建立新型的團隊人際關系。第二,責任意識。每位教師都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負責,每名學生都對自己的學習和成績負責,讓“我與學校同命運,我與學校共榮辱”意識深入人心。第三,創新意識。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成果,以創新求發展,以創新求壯大。
(2)強化校風、校訓等教育。學校建校時間雖短,但是也凝聚共識,形成了本校自己的校訓、校風、學風、教風和班風。學校經常組織師生學習這些主題詞,促進其內化到行動之中。
(3)貫徹落實學校的基本理念。辦學方針——德育為首、一流理念、一流環境、一流設施、一流隊伍、一流質量、教學為主、素質為重、育人為本;辦學理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為主線;教師目標——師德表率、教育專家、育人典范;教師規范——德才兼備、愛崗敬業、一專多能、身心健康、善于合作、勇于創新;學生目標——白知、自理、自律、自強、自治;學生規范——夯實基礎、發展個性、健全人格、維護健康。
(4)重視學生的心靈培育。
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觀,心靈的培育要比任何文化形式的設計都更重要。從心靈的視野看待學校文化,文化就會顯現出新的意義。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的心靈活動得到學校教育的真誠關切。
4.行為文化建設
(1)教師行為文化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2)學生行為文化建設。貫徹落實《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重視班級和學生管理制度的建設。
(3)特色項目建設。學校因圍棋(“以棋啟智,以棋怡情”)而建,現設有“三棋基地”,建有多功能大廳、樂器演奏教室、特色美術教室,作為學校棋類競賽、藝術節、科技節和體育節等固定的活動場所。
三、以圍棋文化助推學校全面發展
“以棋啟智,以棋怡情”是學校以圍棋為特色校園文化的核心理念。我們重視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不僅體現在智育上,還包括文化修養。弈中增智,棋學雙馨才是清樂學子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圍棋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怡情啟智方面確實有其獨特的功效。
別具一格的校本課程,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快樂健康的莘莘學子,敬業愛生的教師隊伍,以“萬千桃李競天放,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情懷和胸襟,共同譜寫了學校的今天。憧憬明天,我們胸懷中國夢,繼續堅持走特色辦學之路,為學校的全面發展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楊陽.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著力把握好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