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芳
摘 要:社會經濟及科技技術水平的快速增長不斷推動著地區發展進程,并使得土地規劃工作質量及效率受到了國家與相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就基于此,對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旨在切實提升國土空間的利用水平。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問題;對策
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土地并不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現在,很多城市都面臨著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除了由于土地資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短缺,還與土地規劃存在問題有一定的關系,這影響到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合理性。為了保證城市能夠持續保持發展,必須要做好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同時還要保護好土地資源。
1 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原則
1.1 完善城鄉規劃體系
國土空間規劃的本質是對土地資源進行整合,提高利用效率,避免出現資源浪費現象。因此,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開展要分析土地利用現狀,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并利用法律手段保證土地利用的規范化。在國土空間規劃上,應該不斷完善規劃體系,重視土地的利用,結合自身發展需求,編制合理的、可行的實施制度,如此,既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1.2 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國土空間規劃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科學的規劃政策,為規劃建設提供堅實的支撐。以土地征用為例,關系到多方利益,首先要提高征地管理的規范化,發揮出市場的調節功能,引導農民轉行;其次結合土地性質、規模、質量等要素,制定補償方案,既能提高土地使用率,又能兼顧農民的利益。而在建筑用地上,應該加強監管力度,堅持保護耕地的原則,突出土地規劃的重要意義;制定的政策要嚴格執行,既滿足經濟建設需求,又能實現土地的保護和利用。
1.3 做好土地儲備工作
土地儲備指的是政府以法定程序為準,在批準權限范圍內,采用收回、收購、征用等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進行儲存、開發整理,以便為社會提供各類建設用地。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建設用地面積明顯增加,由于規劃工作不到位,導致土地儲備不足,影響后期建設。對此,應該做好土地儲備工作,在城市規劃、房地產市場中,發揮出土地儲備的作用。具體工作的開展,由于沒有過多參考和經驗,應該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優化土地儲備規劃制度,科學進行空間布局,為土地規劃、城鄉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2 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存在的問題
2.1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框架不完善
目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框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導致規劃過程中的規范性不足,而且還存在一些國土空間規劃重復和沖突問題,這就造成國土開發及其保護工作難以有條不紊的進行,對于整個地區和國家的長遠發展也是不利的,增加了社會資源的消耗。再者,受專業領域、專題性等因素的影響,有些部門的專題性規劃欠缺綜合性和全局性的考量,導致同一處土地出現多項利用規劃,難以有效實施。
2.2 各規劃缺乏系統化基本規范
目前,我國各部門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各自為政,基本的技術規范和基本的分類與指導體系缺乏協調性、統一性,甚至同類用地各自分類不一,歸類有別,造成國土空間歸屬不清。具體表現在:首先,基本的定義不清晰、形式不規范,各城市劃定的規劃區范圍差異較大;其次,各規劃指導思想制定的不同,編制技術標準不統一,編制技術手段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最后,各規劃在基礎底圖的選擇、坐標體系的采用、用地指標和分類標準上都有較大的技術性差異,給規劃的實施與協調增加了困難。
2.3 國土空間規劃方式不完善
合理的國土空間規劃能夠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只有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總體規劃和資源分配,才能保證土體資源能夠被公平合理的使用。但是在實際的工作當中,對于國土空間的規劃工作存在著重視度不夠的問題,很多地區都存在嚴重的違法用地現象,往往會加劇社會矛盾,并且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從而影響到公共安全。另一些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采用具有持久性的方式規劃,使得土地的管理工作不再具有權威性,當出現政策調整時,往往會導致管理工作出現很大的混亂。
2.4 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
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也是當前存在的重要問題,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規劃設計問題。對于土地的使用來說,必須要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指導,同時對整個土地使用計劃進行審批,對計劃進行各種不同角度的審核,才能避免開發規劃存在問題。比如,在進行規劃之前,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地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人均占地面積等多方面因素。在開發不合理時,一些地區土地資源短缺,但是另一些地區的土地資源卻大量閑置的問題。而土地資源的開發周期通常都非常長,一旦出現問題,很難得到及時的解決。
3 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對策及建議
3.1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框架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框架可以從縱向上、橫向上等方面著手,各部門在體系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各自的專項規劃。首先,從縱向上來看,國家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要注意宏觀性和戰略性;省市級層面的規劃應該強調上下溝通協調的銜接性;縣鄉級層面的規劃應該增強可操作性。其次,從橫向上來說,應建立起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主導、以土地規劃為銜接、城鄉規劃及林業規劃為有益補充的戰略規劃體系,實現各項規劃之間的協調。
3.2 統一國土空間規劃基本規則
目前我國有土地、城鄉、地理國情普查、林業、海洋等多個分類標準,存在標準之間銜接性差,應用范圍有局限,不被其他部門認可等問題。在全域全類型用途管制要求下,亟需建立一套統一的規劃用地分類標準,統一國土空間用途分類標準規范。要基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建立國土空間資源綜合調查制度,推動調查成果集成共享,以適應國土空間精細化管理;要立足已有分類標準,實現土地、建設、林業等現有的相關國家或行業標準充分對接;要適應全域全類型用途管控要求,構建涵蓋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等全部自然資源類型,適應新產業新業態、陸海統籌等要求的規劃用地分類體系。
3.3 健全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機制
規劃管理機制也是土地管理和利用在根源上的影響因素,為了能夠提高國土資源的使用效率,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機制,接受土地發展的客觀規律,圍繞規律制定制度,來解決和避免土地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還需要對土地的使用目的進行明確。以城市邊緣區為例,由于處于城市及鄉鎮的雙邊緣地帶,因此在實際用地管理期間也難免會發生土地屬權不一致,土地規劃存在難度等問題。故在健全城市邊緣區城鄉用地規劃管理機制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也應針對城市邊緣區的特殊性,明確用地規劃方向,實現用地規劃的統籌管理。同時,設立建設用地轉向非建設用地專門管理機構,加強土地利用審核力度,切實保證城市邊緣區城鄉用地規劃的專業性及協同性。
3.4 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的生態調控
(1)建立起國土空間規劃的生態環境質量監管體系。實行動態管理體系是極為重要的,不僅能夠規范社會各界的行為準則,而且能夠杜絕破壞山區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完善監測應急能力,合理配置環保設備,實行科學的機構監管模式,為我國國土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保駕護航。(2)加大科技研究投入力度。為了實現對生態環境的綜合性治理,就要對資源進行科學有效的開發利用,需要不斷研發新的技術,主要包括有高新技術產業、生態科技以及節能環保技術等。與此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先進設備的投入力度,用來實施環保科研項目,充分有效的緩解資源短缺的壓力,采取減少污染技術的措施,為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3)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國土空間規劃還要政府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資金投入,引起國內外先進的知識理論和技術,豐富國土規劃內容,與此同時,還需要為國土規劃環保部門輸送更多的高素質型人才,不斷推動我國資源、人口、環境與經濟的和諧共存。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依然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而為切實發揮出土地資源利用及管控實效價值,相關管理部門也應基于地區發展實情及需求,構建起完整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機制,強化土地資源利用監管力度,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提升土地資源規劃及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武廷海.新時期中國區域空間規劃體系展望[J].城市規劃,2007(07):39-46.
[2]李柱甫.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的理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
[3]樊杰.中國主體功能區劃方案[D].地理學報,2015,70(02):186-201.
[4]王向東,劉衛東.中國空間規劃體系:現狀,問題與重構[J].經濟地理,2012(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