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旭芳 孫丹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園共育已經成為新的趨勢。但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總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問題:有的教師不滿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指手畫腳”;有的家長不滿幼兒教師總是“折騰”家長做各種事情;還有因為雙方幼兒觀念不一致導致的一系列誤會……家園矛盾反映出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各自的特殊性,但這也是家園之間增進交流、互相理解的一個契機。
責任定位:一條以幼兒為中心的隱形邊界線
家園之間的結合點是幼兒。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部分家長總是抱怨幼兒教師沒有關注到自己的孩子,而幼兒教師在解釋后仍無法得到理解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因懼怕家長而給予該幼兒額外的關注;一種是因家長的不理性而將情緒發泄到幼兒身上。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家園間責任定位混亂,會導致家長與幼兒教師的行為出現偏差,因此家園雙方首先需要明確彼此的責任界限。
家園共育是當下社會所倡導的教育形式,但是共同教育并不代表家長與幼兒教師可以隨意干預對方的教育。家長與幼兒教師之間其實一直存在一條以幼兒為中心的隱形邊界線。
那么家園雙方之間的責任界限到底是什么呢?首先,家長與幼兒教師需要各自承擔起自身所必須承擔教育幼兒的責任,也就是在家庭中和幼兒園中對幼兒的教育責任。其次,家長與幼兒教師之間有責任與對方溝通交流并提出適宜幼兒發展的建議,但是應該采取恰當的形式。幼兒教師有責任與家長交流幼兒的情況、有責任向家長介紹幼兒園活動背后的教育意義;家長也有責任向幼兒教師反饋情況、提供活動支持……家園雙方只有重視二者之間的責任界限,才能避免責任越位與責任缺位現象的產生。
越位與缺位:因角色差異引發的畸形現象
家長與幼兒教師之間常因角色差異而引發出一系列問題。從問題的本質來看,這主要是由于家園雙方在功能范圍、責任范圍與情感態度三方面存在差異。第一,家長作用于幼兒的功能范圍是全面的、無限度的,而幼兒教師作用于幼兒的功能范圍是特定的、有限度的。第二,家長的責任范圍是個體幼兒,而幼兒教師的責任范圍是全體幼兒。第三,家長對幼兒的關愛程度是強烈的,具有偏愛性,幼兒教師對幼兒的關愛程度與家長相比較弱,具有公平性。家長與幼兒教師若不能充分理解以上三方面的角色差異,就會引發源源不斷的誤會和猜忌,產生責任越位與責任缺位的現象。
責任越位是指家長或幼兒教師超越自身的責任范圍,干涉對方教育的現象。
從家長角度看,責任越位主要表現為“溫室大棚”與“越俎代庖”這兩種典型問題。前者指的是家長對幼兒的過度保護。比如,我們常見到幼兒家長查看幼兒園監控,生怕幼兒教師對幼兒做出不好的舉動或是幼兒在園發生危險。在戶外游戲時,部分家長總是提前告誡幼兒不能跑、不能跳,甚至因為怕幼兒發生危險,蹲在圍墻外觀察幼兒。這些舉動會對幼兒教師正常的教育工作造成很大影響。后者指的是家長過度干預幼兒教師的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以“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為例,部分家長出于對幼兒未來的擔憂,總是期望幼兒教師多教一些漢語拼音、算術,甚至會質疑幼兒教師只會帶著幼兒玩耍,沒有向幼兒傳授知識。此外,部分家長在監控中看見不滿意的地方就打電話來指責幼兒教師,干涉幼兒教師的教育秩序……這些舉動都屬于家長的責任越位現象,會給幼兒教師造成很大的壓力。
從幼兒教師角度來看,責任越位主要表現為要求家長“言聽必從”和把家長看作“萬能家長”這兩種典型問題。前者指的是幼兒教師認為自己是專業人員,其所提出的要求家長必須遵守。比如微信朋友圈打卡活動,我們經常會見到朋友圈里家長們所發的“我是好寶寶活動打卡”“做個孝順好孩子打卡”。幼兒習慣的養成是從行動內化到心中的,并非依靠朋友圈的展示就能達成的。后者指的是幼兒教師不考慮家長的實際情況,布置超過家長能力范圍的任務,如要求家長與幼兒一起背英語,布置雕刻、縫制等難度較高的作業等。
責任缺位現象是指家長或幼兒教師沒有擔負起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
從家長角度來看,責任缺位指的是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投入程度不夠,主要存在“置身事外型”和“貌合神離型”兩種家長。前者指的是家長對幼兒教育存在低敏感性、低參與性和低情感性。這類家長不重視幼兒的教育問題,沒時間或者不愿意參加幼兒的教育活動,比如讓祖輩代替自己參加幼兒的一切活動、不與幼兒教師溝通、不關注幼兒的發展情況,若幼兒出現問題,就把責任推給幼兒教師。后者指的是家長雖然參加了各種幼兒教育活動,但卻只是走個形式,沒有真正配合幼兒教師一起教育幼兒。
從幼兒教師角度來看,責任缺位指的是幼兒教師沒有擔負起自己應承擔的專業性責任,對家長進行的正向引導與幫助不夠,主要存在“高高在上型”和“敷衍了事型”兩類情況。前者指的是幼兒教師認為自己就是專業的,并未把家長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表現為有的幼兒教師不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不幫助有需要的家長。后者是指幼兒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只是形式化地完成任務。比如,開展家園共育活動時,部分幼兒教師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與家長交流,交流的內容也僅限于布置任務,面對家長的詢問也只是敷衍回答幾句,不與家長進行深度溝通。這兩種類型都是幼兒教師責任缺位的表現。
責任換位:以情感為基礎的理性思維
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教師,有一方出現責任越位或責任缺位的現象之后,很容易引發家園矛盾,而問題的解法就是以情感為基礎的換位思考。
家園共育過程中幼兒教師與家長是合作關系,合作的前提是雙方能夠彼此信任。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以下幾步避免家園矛盾的產生。首先,可以通過幼兒園的制度明確家園雙方的責任,規范幼兒教師與家長的行為。在幼兒入園前,幼兒教師就應該向家長們介紹本園的課程設置、辦園理念等,同時通過科普講座、家長學校等形式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觀念。其次,幼兒教師作為具有專業素質的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明晰家園合作的責任界限,自我監督、自我反思,并且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家長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最后,幼兒教師與家長要及時解開“心中的小疙瘩”,有問題及時提出、及時解決。家園雙方經常換位思考、理性思考,才能彼此信任,從而避免家園矛盾的產生。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