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們往往把朗讀作為課堂的一個過程或形式。我們應把朗讀貫穿于學生的語文學習之中,讓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和方法,在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其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范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精彩的范讀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傳達出來,可以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點燃學生的趣,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學生的智力發展,給人以美的熏陶。當然,范讀應該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以免養成不動腦思考的習慣。如在教《跳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知不同句式的不同讀法,范讀時我讀得抑揚頓挫,語語悟情,尤其是“向海里跳!不然我就開槍了!一!二!” 一句,讓學生注意到這句祈使句的語調末尾下降的讀法和句中所蘊含的情感。在教師范讀感染下,再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不僅朗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語感和意境也在不知不覺中生成了。
通過點撥,指導學生感情朗讀
如讀《林海》的第二自然段,我抓住“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幾個詞語問學生:“從這些詞語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通過思考,知道這些詞語寫出了嶺的數量多、姿態多,我及時點撥,要求學生讀出嶺的多來。于是師生反復試讀,借聲音的高低變化來反映嶺的多姿多彩。我讓學生將“高點兒的,矮點兒的”反復誦讀,從而明白詞語中的“點兒”是說明嶺和嶺之間的差別不大,線條兒顯得柔和。這樣,學生通過反復吟讀,理解了語言的內涵,感受了美好的意境。
通過創設情景,營造朗讀氛圍
情境再現,指導朗讀。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充分利用音樂、圖片、視頻等媒體,運用肢體動作、道具等各種手段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營造逼真的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代入角色,朗讀的效果就會很不一樣。如教古文《高山流水》時,我配上了《高山流水》古箏曲,學生在這段悠揚的背景樂曲烘托下果然讀出了文章的意境。
表演朗讀。低年級很多課文是記敘文,里面有很多對話,可以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的表演來體會。教學《軍神》一課,劉伯承元帥鋼鐵般的意志,沃克醫生的一次次驚訝和感動,在學生的對話表演中表現出來,這樣比以往單純的讀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通過評價,鼓勵孩子有情感地讀
小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評價。所以在朗讀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不吝惜表揚,多給學生些激勵性的話語。在朗讀課文前,教師可創設各種活動適當調動一下學生的情緒。如,每次請小朋友朗讀前,總會說“咱們比一比,看誰是個優秀的播音員”“看看誰能得到金話筒”等激勵的話,進一步激趣。
教師若只是單單說朗讀不到位,沒有感情,或者說你讀得真好聽,這種籠統的評價對學生朗讀是毫無作用的。在學習《林海》一課中,有些小朋友的朗讀給予了語句強大的生命力,時而活潑,時而新奇,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朗讀十分到位。這時我就給予鼓勵性的評價:我聽出了嶺的千姿百態,我聽出了嶺的溫柔,你把這些花讀得美極了……孩子受到了表揚,同時也感受到了教師的愛,朗讀興趣大大提高了。
我經過長期實踐發現,有感情地朗讀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而且能省去教師煩瑣的分析說教。
(作者單位:上海市金山區張堰小學)
責任編輯:周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