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源
家門口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學校,學生上課時能自由出入課堂,教師能依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哪個學科的課程……這些聽上去新奇的事情,構成了芬蘭教育的點滴。從2000年以來,在世界經合組織每三年發布一次的對15歲學生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PISA)中,芬蘭幾乎都名列前茅,而其最好和最差的學校學生差距僅有5%!芬蘭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僅處于經合組織各國的中位水平,學生學習時長在各國學生中還排在中下位次,這樣的教學效率和成果令人驚訝。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2018年11月,筆者到芬蘭的赫爾辛基和坦佩雷兩地的教育機構、大學、中小學進行訪學研修。作為一線校長,筆者發現芬蘭教育七個鮮明的特點。
基于公平的教育投入和辦好公辦學校的辦學思路。芬蘭建國至今剛過百年,直至上世紀60年代還在艱難地償還二戰的債務,2008年的金融風暴對這個北歐小國沖擊也很大。但是國家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高度重視教育的投入。2018年,芬蘭基礎教育生均投入是8700歐元,高中教育生均投入是6000歐元,職業教育生均投入是10000歐元。芬蘭各級政府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人人享有均等教育的機會。無論學校規模大小,教育的基本設施配置和師資水平都是一樣的,教學質量同樣是有保證的。芬蘭人的意識里,政府應該提供高水平的基礎教育,所以基礎教育的公辦學校質量都很高,而且各學校間辦學水平很均衡。
基于信任和尊重的社會文化和教育理念。《透明國際2017年度報告》顯示,世界清廉指數芬蘭排行世界第三。我們在芬蘭感受最深的一個社會特征就是信任,政府和教育局不會采用經常性評估來檢查監督學校,給校長最大的辦學自主權;校長是教師最有力的支持者,充分相信教師的專業能力。芬蘭的小學教師是全科教師,教師有權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日程和科目安排,教師也充分信任學生。在坦佩雷的一所小學,我看到學生上練習課時,可以自由進出課室。我提出擔心孩子在課室外面安全的問題,教師解釋,允許他們自由選擇,他們會自覺在需要時回到課室,這樣,學習效率反而更高。這點在課間活動時表現更突出,除一位管理員巡視外沒有教師在場。家長們也知道,如果真有意外發生,通常是自己的孩子違反游戲規則,不會輕易追究學校責任。
基于可選的教育體系和終身的發展路徑。芬蘭教師總是說,芬蘭教育沒有“死胡同”。孩子經過早期幼兒教育、一年學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可以選擇普通高中或職業高中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思考好發展方向,也可以選擇讀十年級,再進行選擇。職業高中學習之后,可以考理工學院,專注于職業技能學習,獲取理工學院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也能參加高考進入普通大學,獲取學術性大學的學士、碩士乃至博士學位。普通高中的學生通過選修職業課程,可以考取理工學院,以后興趣改變,還可以通過高考回到學術性大學就讀。芬蘭的教育體系就像一個大型的火車站,讓學生像一列列火車通過變軌,可以不斷調整軌道前進,最終到達理想的遠方。
基于實踐和科研的高水平師資培養模式。芬蘭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教師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有很大的教學自主權和研究發展空間,因此教師職業極具吸引力。師范專業的錄取率每年都只有10%-15%,幾乎是歷屆高考生中的佼佼者。芬蘭中小學教師主要分為教小學的全科教師和教初中、高中的學科教師。由于五年的師范教育有著嚴謹的教學和每年規定的實習安排,加上畢業前要提交高質量的畢業研究論文,使得師范生畢業時就具有獨立教學的能力。這和我國目前師范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尤其缺乏完整的實習課程差別較大。
基于橫貫學習的課堂教學和現象教學。芬蘭21世紀國家課程中明確教師要促進和發展學生的橫貫能力。所謂橫貫能力,是指貫穿于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所需要的通用能力,包括思考和學會學習的能力,互動與表達的能力,照顧、管理和保護自己的能力,多元識讀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工作、生活能力和創業精神,參與、影響并為可持續未來負責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些能力,芬蘭基礎教育的全科教師正在打破學科壁壘。與橫貫能力培養相關的一大教學改革就是“現象教學”。我國目前提出的STEM課程和STEAM課程與此類似,通過綜合性探究,讓孩子在游戲和活動中掌握科學原理,享受學習的樂趣。
基于心理安全的課堂氛圍和評價方式。芬蘭的學生除了高考之外,其他學習階段都沒有稱之為“高危險性”的測驗和考試,也沒有學校和學生排名,更沒有與學生學業成績捆綁的評價機制。芬蘭的教師一直把保護學生的自尊和求知欲作為教學的重要原則,順應學生的自然天性開展教學活動和學業評價。由于沒有競爭性的排名壓力,避免了標準化測驗給師生帶來的教學和學習焦慮,真正按照學生發展和教學規律,開展“不為考試而教”的有效教學,才使得芬蘭教育取得卓越又平等的結果。
基于孩子中心和長遠發展的家校支持模式。芬蘭的學校和家長各自的責任非常清晰。學校負責學生的學習,家長負責學生的品德和習慣。芬蘭教師都有很強的“早期發現,早期干預”的意識,加上校內的特殊教育專業教師的幫助,在低齡學生中能及時發現“特殊”的孩子。學校及時與家長溝通,向政府申請,就可以由心理醫生、社工、特教老師和助教等工作人員,對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必要幫助。如果普通學校有一個聾啞兒童,政府就會配備一名手語教師到校,陪伴其學習和進行各項校園活動,使得需要特殊教育的高中占比非常低。
可以說,芬蘭教育的成果絕非偶然,政府對教育的持續投入,教育行政部門十年一輪的持續改革,學校充滿信任的校園文化,教師專業而高水平的教學,家長和社會大力的支持,使得芬蘭教育取得卓越的成績。中國40多年來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我們面臨著如何高水平均衡發展的難題。雖然國情不同,不過筆者認為芬蘭教育至少可以給我國基礎教育帶來幾點啟示。
首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辦好均衡高質量的公辦學校。作為追求教育高質量的國家,必定要辦好公立學校,最大限度地把校級差距縮到最小。政府要有“雪中送炭”的作為,通過加大經費投入和師資建設,把貧困地區、山區和薄弱學校的辦學改善,不辦“窗口學校”,引導家長就近入學。
其次,改革師范教育模式,招聘培養高水平的專業教師。繼續提高教師準入的學歷門檻,完善教師招聘程序,增加職業認知和心理適應等方面的面試內容。師范教育要加大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在大學每年至少有不少于一個月的實習期。教師的職后繼續教育也要把校本培訓和新教師技能培訓結合起來。
再其次,改進教育評估思路,建立發展性的學校評估機制。地方政府和督導部門,應該建立著眼于發展性評價的學校評估機制,保持評估指標的科學性和穩定性。發揮評估導向功能,讓學校沉心靜氣,穩步推進課程改革和學校管理優化。發揮評估結果的輻射功能,把被評估學校的好做法向其他學校推廣。
最后,加大課程改革力度,讓學生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要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需要進行課程改革。通過課堂教學師生關系的變革,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改變,加大綜合性學習比例和學科整合力度,讓學生在課堂中多探索,多體驗,才能真正提高中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昌崗中路小學)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