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興春
最近,華人女導演石之予憑借影片《包寶寶》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該影片講述了生活在西方的華人“空巢”家庭的故事。由于孩子不在身邊,爸爸外出忙工作,媽媽在家很寂寞,一天,她做的包子長出了手和腳,有了生命,成了一個可愛的“包寶寶”。媽媽又驚又喜,把“包寶寶”視為自己的孩子用心撫養和呵護。然而,隨著“包寶寶”逐漸長大,性格越來越叛逆,逐漸抗拒母親“愛的束縛”。傷心、難過、憤怒,乃至狠心地吞下“包寶寶”……影片通過對“包子”的巧妙運用,為我們描述了一段當代中式親子關系,反映出的以愛之名束縛孩子的問題更是引人深思——
《包寶寶》用可愛的包子寶寶詮釋了華裔移民的親子關系,故事情節簡單溫暖而又深刻復雜,影片中折射出中國“包子式”親子關系的現實,我們需要審視和反思父母在親子關系中的角色和行為,用心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包子式”親子關系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親子關系,直接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包子式”親子關系看似父母大愛無私的付出,實則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易形成依賴型人格。隨著嬰幼兒逐漸成長,他們需要從父母的懷抱走向外部世界,發展自己的興趣尋找自己的同伴關系。父母在給孩子提供必要保護的同時,應學會逐漸放手。“包子式”的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全方位的過度保護,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能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與處理,孩子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行動,逐漸形成對父母的依賴,而缺乏獨立性。現實生活中的“媽寶男”就是由于母親過度掌控了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承受了無法承受的“重愛”,導致孩子獨立人格發展的缺陷。
孩子的好奇心易被扼殺。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不斷地想要去探究。這是個體發展的一種途徑。兒童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是基于父母那里獲得的充分安全與信任感。當他們能逐漸掌控自己的身體時,會積極地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互動,這種互動是兒童認識外部世界和自己內部世界的方式,這種互動不斷地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也發展著他們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包子式”父母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動性,使孩子逐漸失去了對外部世界的探究興趣。
孩子缺乏責任感。責任感是兒童重要的人格品質,也是人的基本素質。父母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要勇敢地面對挫折和困難,這是孩子人生中重要的一課。責任感的形成是基于孩子的行動與實踐。這需要父母多給孩子實踐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行動。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并改正,從而使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責任。“包子式”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嚴重“越位”,他們為讓孩子“少走彎路”,壓縮甚至是剝奪孩子親身實踐的機會,孩子無法獲得足夠的實踐經驗,無法通過承擔責任而發展出責任感。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攬,無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無法形成基本的責任感。
孩子行為退縮或具有攻擊性。兒童的社會行為是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包子式”家長常常以具有豐富經驗的過來人的身份給孩子建議甚至是命令,看重自己的“權威”,以長者的身份和命令的口吻讓孩子聽從自己,成為“專制型”的家長。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說了算,不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嚴格要求和過度控制會使孩子產生的負性情緒無處表達,在社會交往中出現退縮行為與焦慮情緒;或者轉移宣泄到他人身上,出現攻擊行為。
“包子式”親子關系的問題癥結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需要他們的呵護。哪怕孩子長大了,也依舊被父母看做是個脆弱而不懂事的“大包子”,隨時會遇到各種危險,需要父母“出手”。所以,緊緊地抓住孩子不放手,給孩子提供保護,最后變成對孩子人生的控制,出現這樣的問題在于家庭關系疏離和父親角色缺位。
家庭關系疏離。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和孩子的出生,家庭生活的重心逐漸發展變化。由于缺乏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和維護感情,夫妻情感逐漸從“愛情”變為“親情”,家庭的情感紐帶從夫妻關系變為親子關系。就像《巨嬰國》里所講,母親缺少感情出口,極其依賴與孩子情感的共生關系。情感無所寄托和表達的母親就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把孩子變成自己的希望,害怕失去,于是就有了更多的照顧和控制,也讓孩子對家庭產生疏離感和緊張感,努力想要掙脫家庭的束縛。
父親角色缺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男性認為自己要以事業為重,家庭教育是母親的天職。于是父親努力工作為家庭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母親則一心一意“專門”教育孩子。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成為一個旁觀者。即使偶有參與家庭教育,也因受錯誤觀念影響,更多地呈現出“嚴父”般的教育者與教訓者的角色,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包子式”親子關系的解決之道
紀伯倫說,孩子只是借我們的腹部來到世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弓拉滿,讓箭射向遠方。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照顧孩子是父母的職責。但父母不能把照顧孩子變為對孩子的“束縛”與“控制”,應該是學會逐漸放手,通過有效的親子溝通,建立和睦的親子關系,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應學會放手。如果父母不想“失去”孩子,就應學會放手而非控制。從生命的孕育到孩子的降生,再到孩子的逐漸成長,父母一步一步將親子關系的情感紐帶越系越緊,孩子逐漸成為家庭生活的中心,這時要求父母放手,無異于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搶”走。但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當他們學會走路時,意味著他們的活動范圍和圈子開始擴大;當他們開始上學時,意味著每天大多數時間不跟父母在一起;當他們有了自己的情感歸屬時,他們的情感重心完全偏離了父母和家庭,這就是人的成長。學會放手并非“縱容”。這時父母要做的是給孩子樹立行為的規則與邊界,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
進行有效親子溝通。很多的矛盾和沖突都源于缺乏溝通或溝通不暢。親子沖突亦是如此。3歲的兒童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想要對自己的事務有發言權和支配權,就容易與父母產生沖突。如小女孩想穿裙子上幼兒園,可媽媽擔心孩子著涼就不同意,于是小孩哭鬧、媽媽斥責,一大早母女倆就鬧得很不開心。如果媽媽稍微問問孩子為何要穿裙子,或者說如果穿裙子感冒了就無法參加幼兒園的表演了,抑或是在長褲外再穿裙子等,母女雙方幾句話的溝通就能讓沖突化解。作為父母來說,一定要在信任、接納和尊重的基礎上,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這樣才能有效地化解孩子的抵觸情緒,真正起到溝通的作用。
與孩子一起成長。優秀的父母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做好自己,孩子才能做好自己。孩子每天都在成長和進步,如果父母還在原地踏步,父母的教育怎么可能讓孩子信服。對父母來說,首先要學會的是分離。父母與其想著控制和束縛孩子,不如學著放手,過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人生。作家趙婕說,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要懂得進退。優秀的父母,理當懂得在孩子年幼時提供足夠的親密感,而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地退出。唯有如此,才是對孩子和自我的最大成就。
唯有與孩子一同成長,才能成為優秀的父母,也才能更好地呵護孩子成長。
(作者系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