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志群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017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在論述總體目標時明確指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要基本形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這項工程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作為古都,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非常豐富而集中的。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量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北京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共10項,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6項,占全國近十分之一;市級代表性項目273項,區縣級代表性項目778項,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世界、國家、市、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型及分布
北京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涵蓋類型全面,其中以傳統技藝類數量最為突出,傳統美術、傳統體育、傳統舞蹈、民俗類次之。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集中于城區,廣布于各郊區縣。位于北京城市核心的東城區和西城區共有 267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國家級項目數量占全市二分之一以上,集中了大量傳承歷史悠久、原生特點突出、體現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代表性項目。北京區縣除平谷區外均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布,各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均體現出當地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與京城皇家文化緊密聯系、不可分割。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國粹
北京作為古都,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包含大量代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國粹”項目。北京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包括昆曲、古琴藝術、端午節、漢字書法、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針灸、京劇、皮影戲、珠算等,當然這些也都是擁有巨大國際影響力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北京市承擔屬地管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還包括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藥炮制技術、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農歷二十四節氣、楹聯習俗等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價值的項目,集聚了眾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
一是帶有明顯的皇家色彩。北京自春秋以來一直是我國的北方重鎮,先后有遼、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于此,因此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賦予了強烈的皇家色彩。北京 236 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有近四分之一與皇家聯系密切,涵蓋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所收錄的象牙雕刻、北京宮燈、北京料器、宮廷補繡、景泰藍制作技藝、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藝、琉璃渠琉璃燒制技藝、房山大石窩石作文化、宮廷正骨(上駟院綽班處)等 20余項,涉及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歷史上多直接服務于宮廷,后隨著清王朝的覆滅,這些項目隨匠人流落民間,但其皇家色彩一直延續至今。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雖不直接服務于皇家,但身處帝都,其興衰變化往往和封建統治者有著直接的關系,帶有強烈的皇家色彩。如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北京杠箱、六郎莊五虎棍等傳統舞蹈類項目歷史上均受過皇封,有的甚至被引進宮廷,成為內八檔花會的組成部分,這些項目享有皇家封賞的崇高榮譽,具備更加嚴格的會禮會規。妙峰山廟會、丫髻山廟會等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歷史上得到皇家的支持,無論是敕封賜匾還是親自參與其中,都使這些項目打上了鮮明的皇家烙印。
二是具有高品位特征。北京作為一個有著 8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歷來是皇親國戚與達官貴人云集的地方,其審美情趣和對生活高品質的追求,造就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絕大部分項目都帶有高品位的特征。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景泰藍制作技藝、北京玉雕工藝、象牙雕刻、雕漆技藝、北京金漆鑲嵌制作技藝、北京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以及京繡八大工藝門類,歷經數百年的傳承,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是“京作”特色宮廷藝術的代表,被稱為“燕京八絕”,迄今仍代表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最高水平。
三是具有典型的消費性特征。作為天子之城的北京,明清以來,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消費型城市,集中了中國最龐大也最富實力的消費者,巨大的消費需求形成了北京豐厚的老字號文化。在中國,北京的老字號最多,涉及的行業種類和范圍也最廣,形成了全國數量最多、規模巨大的老字號群。北京的老字號主要集中在手工業、飲食業和民間藝術等領域,許多便是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以內聯升、瑞蚨祥、馬聚源為代表的傳統服飾類老字號,以全聚德、天福號、六必居為代表的傳統美食類老字號,以張一元、吳裕泰、牛欄山為代表的傳統茶酒業老字號,以同仁堂、鶴年堂等為代表的傳統中醫藥老字號,歷史上為北京提供了豐富的消費產品,支撐了包括皇家、官吏、知識分子、軍隊等在內的北京龐大的消費市場。
四是具有濃郁的世俗娛樂性特征。明清以來,經濟的發展,文化的昌盛,帝都生活的相對穩定,使得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較強的世俗娛樂性特點。特別是滿清入關后,八旗子弟將其發展到極致,清朝滅亡后,許多旗人只能憑借著原來作為娛樂的“玩意兒”謀求生路。因此,臉譜、毛猴、泥人等傳統手工技藝,養鴿、遛鳥、馴鷹、玩蟲、斗蛐蛐、放風箏等休閑娛樂活動十分普遍。另外,歷史上北京的廟會花樣繁多、種類齊全,寄托著人們最世俗的理想,這種平淡的世俗性,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持久不滅的重要原因。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情況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文化遺產教育的提出和應用是非常早的。據我們的了解,1931年,美國西北大學首次設立文化遺產專業,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將文化遺產作為專業來設立。當前在世界范圍內,設立文化遺產專業,培養文化遺產專門人才,已成為必然趨勢。就國內而言,自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頒布后,各級政府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越來越大,文化遺產數量不斷增多,急需專門人才。這之后,全國高校開始逐漸設立文化遺產專業。
高校開展相關教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2016年作為時間節點。2016年以前,全國各地高校也設立了不少文化遺產專業,但并不是國家正式認可的,即專業名稱沒有出現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里,只能作為自設專業。2016年前的“文化遺產”本科專業(方向),明確標明“文化遺產”的高校有25家。具體專業(方向)名稱多種多樣,如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學、文化遺產及理論、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文化遺產管理學、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文化遺產與現代設計、文化遺產開發與管理、藝術與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名稱的多種多樣,也說明了專業設置尚不夠規范。
2016年,這一情況有所改觀。2015年首都師范大學正式向教育部申請,在全國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里設立文化遺產專業,得到批準。學校所申報的“文化遺產”本科專業被列入“新增審批本科專業名單”,專業代碼為060107T,學位授予門類為“歷史學”,修業年限為四年。2016年首都師范大學招收了第一批正式的文化遺產專業本科生,學校也成為全國首設“文化遺產”本科專業的高校。
我國的非遺教育,從高校到中等學校到中小學,已形成了一個大致的體系,但各有特色。高校文化遺產教育具有整體性和專業化,課程設置呈現“系統性+地方特色”的特點。如首都師范大學的文化遺產專業,有11門專業課,包括文化遺產概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北京文化遺產概論等,都是學生的必修課,另外還有大量的選修課。而中等專科學校的文化遺產教育區別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設置偏重具體專業,呈現“非遺+專業”的特色。中小學文化遺產教育則偏重非遺,多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出現,呈現“非遺項目+當地特色”的特點。
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今后要在搭建平臺、構建體系、培訓師資、政策導向等方面加強工作力度,希望通過各方的努力,最終達成讓非遺“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