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淑敏
國學經典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泰安市寧陽縣第一小學采用課內外結合、家校結合等多種方式,在學生中掀起了誦讀《三字經》的熱潮,讓孩子們在經典的滋養下開啟心智,健康成長。
營造氛圍,激發誦讀熱情
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誦讀,學校首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增加了有關《三字經》的內容,或文字,或圖畫,或圖文并茂。如在教室內張貼放大的《三字經》全文和字畫,課間活動時教師有意識地站在前面讀上幾行,學生特別感興趣,也模仿著跟老師讀。時間一長,上面的字也認識了,意思也懂了,學生的興致越來越濃厚。
此外,學校還采用“成長記錄袋”的形式,給學生發放《誦讀記錄卡》,背4行就在登記表上印一朵小紅花,獲得5朵小紅花后就可以得到一枚獎章,成為背誦大王。背得越多,誦讀獎章的級別就越高(如能背20行可以得一級誦讀獎章,30行可以得二級獎章,40行為三級獎章),每周評比一次,根據背誦數量進行升級。如果全班學生都能達到40行的背誦量,就可以人人成為“三級”背誦大王,此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誦讀熱情。
創新形式,暢享誦讀樂趣
為了長久保持學生的誦讀熱情,學校注意經常變換誦讀形式。如在讀、背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征答等,常變常新。誦讀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感受到了讀、背《三字經》的樂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達到了背誦的目的。
在時間安排上,我們也是靈活機動,化整為零,如讓學生早晨到校后誦讀10分鐘,語文課前安排3分鐘,回到家后把會背的部分背給家長聽等。為及時梳理背過的內容,教師每周抽出一節語文課的時間,把40分鐘的時間劃分為讀、背、說、講四個階段,讓學生在讀背的同時,能夠說一段《三字經》,或講一個與《三字經》有關的小故事。形式的變化和時間的保障,使學生始終保持著較高的誦讀熱情,同時還享受到了誦讀的樂趣。
搭建平臺,提升綜合素質
在學生會背的基礎上,為了訓練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又廣泛拓展表現形式,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
首先,全體教師群策群力,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深入的分析,最終形成了統一意見,那就是要在“說”上下功夫。因為“說”符合《三字經》的內容和形式,能夠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隨后,學校又組織教師圍繞如何“說”進行了深層次的討論。大家通過收集整理傳統的說唱形式,結合《三字經》內容,確定了山東快書、天津快板、數來寶、三句半、評書、相聲、小品等說唱形式。形式確定后,各班在背誦的同時靈活穿插各種說唱形式,把背誦與說唱、訓練與展示融為一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還在每周升旗儀式上抽出五分鐘時間,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或個人展示,此舉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誦讀積極性。
如今,《三字經》已經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中,他們在吟誦中豐富了知識積累,還領悟了更多做人的道理。隨之而來的是學生言行的轉變,同學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信任,家長也普遍反映學生在家中更懂事了。在成功推廣《三字經》誦讀的基礎上,學校還逐步開展了誦讀《論語》《大學》等活動。我們堅信,經典誦讀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也將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