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霞 張薇
希望通過非遺教育,讓更多的文化瑰寶,特別是那些鄉土氣息濃厚而又面臨失傳和沒落的文化項目,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被大眾所了解和接受。
日前,應臺灣南投縣政府邀請,浙江長興百葉龍藝術團赴臺參加了2019南投燈會巡演,這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長興百葉龍首次赴寶島臺灣演出。震撼力十足的表演讓觀眾嘆為觀止,主辦方再三希望藝術團明年再來臺灣演出。長興非遺聲名遠播,長興非遺教育也是如火如荼。據統計,目前已有36個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走進了長興縣的74所中小學,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正成為長興縣“一校一品”建設的有力抓手,而政府的大力支持、師生的熱情參與,也成為促進非遺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可以說,非遺與教育,在長興真正實現了相得益彰。就長興非遺教育的相關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長興縣教育局基教科科長潘洪勇,請他談談非遺教育的“長興經驗”。
非遺教育是文化傳承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
記者:潘科長您好。據了解,長興開展非遺教育已經十年有余,那么,讓非遺走進校園,是基于怎樣的考慮呢?
潘洪勇:我們之所以長年堅持開展非遺教育,主要是因為非遺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功能。
我們都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精神的集中體現。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作為教育人,我們有責任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優秀的文化資源傳承下去、發展下去,不能讓它們斷了檔。我們希望通過非遺教育,讓更多的文化瑰寶,特別是那些鄉土氣息濃厚而又面臨失傳和沒落的文化項目,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被大眾所了解和接受。
而且,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來文化對于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影響非常大,對于中華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有些人“言必稱希臘”,喪失了基本的民族自信。非遺進校園,能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了解民族文化,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喚醒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使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再者,非遺所蘊含的育人價值是巨大的。如舞龍,可以培養孩子們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精神;剪紙,可以讓孩子們心靈手巧,更加熱愛生活;京劇,可以使學生內外兼修,是對其進行美育和體育的有效途徑……可以說,非遺的教育功能是綜合性的,也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在非遺學習與傳承的過程中,習得一技之長,豐厚人文底蘊,提升文化鑒賞力和創造力,同時在意志品質、審美情趣等方面都得到發展,這與當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是不謀而合的。
正是基于上述綜合考量,我們才會使非遺教育由最初的“無意之舉”成為“有心之為”,堅持不懈地開展至今。
落實“三貼近”,讓最適合的非遺項目走進校園
記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非遺項目燦若繁星。讓哪些項目走進校園,與孩子們的成長相伴相隨,是個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在非遺教育項目的選擇上,您認為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潘洪勇:項目選擇得是否正確、得當,將直接決定著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在工作中,我們主要遵循了“三貼近”的原則。
一是要貼近本土。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的非遺文化資源。如林城鎮天平中心小學所開展的百葉龍項目,就是發源并流傳于林城鎮一帶的,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長興百葉龍進校園,已經形成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完整的教育體系,實現了各學段間的有機銜接,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開發區幼兒園結合地域資源,引進了下箬馬燈,教孩子們跳下箬馬燈舞。小浦鎮中心小學附近有個方巖村,是浙北有名的戲迷村。學校據此成立了“小京班”,京劇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多次在央視一展風采。白峴小學是一所山區學校,他們就開展了中草藥文化教育,國家級媒體多次進行過報道。貼近本土選項目,因地制宜找資源,能夠使師生覺得更親近,更易于接受,教育效果也會更好。
二是要貼近時代。對非遺項目要經過嚴格的篩選,所選擇的項目必須是健康的,或者說主體是健康的。如泗安旱船,其傳統唱詞中可能有些不太文明的內容,在引進校園時,就要按照新的思想、理念和要求,對其進行改進與創新。在非遺教育項目的選擇上,我們采用的是“拿來主義”,“有選擇地拿,為我所用地拿”,而不是全盤吸收。只有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時代要求進行繼承與創新,中華文化才能真正薪火相傳。
三是要貼近學校。非遺項目一定要與學校的育人理念相契合,成為育人體系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切實為育人目標的實現服務,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和體現非遺的教育價值,并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做好“四結合”,打造立體全面的非遺教育新格局
記者:選擇恰當、適宜的非遺項目,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那么,在“如何教”方面,長興又構建了怎樣的教育體系呢?
潘洪勇:我們主要是通過4個渠道來落實非遺教育的。
一是將非遺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如百葉龍背后的核心文化價值理念是感恩,而天平中心小學校園文化的關鍵詞也是“感恩文化”,學校作為百葉龍非遺傳承基地學校,將非遺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形成了鮮明的校園文化特色。
二是將非遺教育與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如小浦鎮中心小學開發了一系列京劇校本課程等。課程開發方面,我們主張以學校教師為主體,以非遺傳承人為指導,再請一些專家把關,從而保證了課程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校本課程力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要素齊全,每年開展一次特色課程評比,并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評審,為各校搭建展示、交流、學習的平臺。
三是將非遺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如虹星橋鎮中心小學的提線木偶實踐活動,連續兩次獲得湖州市社會實踐活動一等獎。
四是將非遺教育與志愿者活動相結合。如天平中心小學的“小百葉龍”舞龍隊多次到社區義演,李家巷鎮中心幼兒園的師幼,在春節的時候把寄托著祝福的剪紙作品贈送給群眾等。這些志愿活動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促進整合,協同推進,非遺教育路更寬
記者:多年主抓非遺教育,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潘洪勇:多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非遺教育必須做好整合文章,在“實”字上下功夫,即非遺教育一定要與學校的育人工作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能是碎片化的、割裂式的,更不能是貼標簽式的。要真正將非遺的價值挖掘出來,使其切實為立德樹人服務,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要以非遺進校園為載體和抓手,來推動學校育人工作的進步與發展。非遺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黨委、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密切配合,做好經費保障、政策支持、人才培養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只有各方協同推進,才能使非遺在校園中扎根,在孩子們心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