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韓廷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當前,在義務教育發展普遍走向優質均衡的歷史條件下,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建設優質學校,是新時代中小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根本遵循與本質需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期盼的應然之舉,也是文化傳承的內在需要。
優質學校建設要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
建設優質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著力點和落腳點是培養有“大德大愛大情懷”的時代新人。要培養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有志之才,有中國情懷、中國信仰,以振興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且放眼世界、能夠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天下英才。中華民族“法天象地、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忠恕包容、協和萬邦”的開放氣度等“中國精神”,造就了“仁者愛人”的孔子、“民貴君輕”的孟子,造就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也必將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中國精神”和“世界眼光”的時代英才。
從古至今,“君子文化”一直備受推崇,對“君子人格”的培育,更是在“郁郁乎文哉”的周代就已盛行。《禮記·文王世子》說:“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就其教育理念而言,培養君子人格始終是第一要義,故道德教育便成為根本,行為和技能教育只是其枝葉而已。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盛贊周代君子“識解之淵博,人格之完美,嘉言懿行,可資后代敬慕者,到處可見”。君子人格可謂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山東省寧陽縣第二實驗中學將“君子人格”培育作為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引領,提出了培育“仁智勇”兼備的時代君子的辦學理念,依據《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和孔子等先賢圣哲的君子培育理念,形成了“仁智勇”核心文化理念,提煉出“智勇立身,仁濟天下”的校訓和“勇于擔當,追求超越”的學校精神。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包括“三風一訓”在內的全面系統的學校理念文化體系,并以此勾畫出學生“仁智勇”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形成了“三核四步六模塊”德育一體化課程體系,用以指導學校德育工作和學生發展。
優質學校建設要廣泛吸收地方文化營養,形成文化高地,涵養學生品性
優質學校建設必須以優秀的文化為支撐和導向。傳承積淀、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承載,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資源,成為優質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依托和思想寶庫,成為優質學校文化輸出與能量傳導的重要載體。
寧陽縣第二實驗中學地處中華文化名山——泰山和儒學核心發源地——曲阜的中軸線上,儒家文化和泰山文化的雙重影響,形成了寧陽地區“千年古縣、圣德之鄉”的獨特的地域文化特點。“敢為人先,勇于負責”的“泰山石敢當”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儒學精神,共同孕育了寧陽地區的文明,也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元素和文化符號。
良好的文化環境如“芝蘭之室”,久居可以讓人“儒雅而馨香”。學校的環境文化,既是學校文化理念的顯性表達,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再現;既可以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正向激勵作用,也可以成為向社會進行文化輻射的陣地。在學校環境文化的構建中,我們按照“主副結合、明暗相襯、縱橫相應”的原則,以傳統文化為主線,按照“仁智勇”三模塊進行整體性空間布局。在校園南北中軸線上和東西文化線的交接點上,矗立著一座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圣像,代表學校以儒學為特色的文化建設風格,這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明線。在暗線上,沿南北中軸線以及兩側,設置鐫刻校訓的泰山石和代表學校歷史文化的“三樂池”,并在多處假山花園中,分別設置“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十德石”,將地方文化和儒家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在縱向上,根據樓層依次安排了“仁智勇禮和”的文化主題,按照學生的學業水平和認識水平分層進行展示,讓學生隨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增長而不斷加深對儒學精神內涵的認識。另外,在樓梯、樓道轉折口等處,點綴一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寧靜淡泊”等修心養性的儒學名言,時時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
優質學校文化建設要突出實踐性,傳導社會正能量
《周易·系辭上》說:“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發揮教育基礎性民生事業的作用,不僅要把學校建設成為一個地方文化建設的高地,更應使其成為向社會輸出文化、傳導正能量的源頭。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在實踐中生成并通過實踐改變世界、改變自我的。《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實踐和應用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學而時習”一直作為我國古代所遵循的學習之道、修身之道。雖然這和古人治學內容有很大關系,但對于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對學校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開展而言。學校提出了培養學生“仁濟天下、一身正氣、行止儒雅”特質的目標,除系統的科學知識外,更需要全面的制度約束和行動強化來實現。
我們力求用行動來改變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君子人格”和個性特質。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和“仁智勇”核心理念,學校構建形成了以孝親節、讀書節、孔子文化節、創客節、足球節、英語節、勵志節、體育藝術節為主要內容的“八大節日”文化體驗活動,每個節日為期一個月,根據不同的節日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還根據活動參與質量和學生“君子人格”養成檔案,開展“圣鄰學子”系列表彰活動,通過盛大的儀式感和隆重的表彰獎勵,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自豪感。特別是每年9月28日開展的祭孔典禮和“圣鄰”表彰行動,用隆重的拜師禮和盛大的演出活動,向社會傳遞出尊師重道的強大文化信息,展示學校的“君子人格”培育成果,形成了較強的輻射效應。
我們著力用課程來沉淀學校的文化特色。學校提出以傳統文化為發展特色,在不斷豐富學校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牢固樹立課程思維,以課程內化和強化學校文化特色,豐富學校文化內涵。從培養“家國情懷、現代視野”的時代君子角度出發,學校著力開發“仁、智、勇”三大系列德育課程,并以《學生手冊》為載體,讓學生在“參與、反思、分享”中,收獲人生智慧,培育仁愛情懷,成長為具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公民和英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寧陽縣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