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時期,是各種素養發展的基礎期與關鍵期。重視幼兒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利用幼兒身邊的鄉土文化資源創設有益于幼兒創新素養發展的開放式環境,通過豐富的活動并投放適宜的材料讓幼兒感知、操作、體驗,以此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探索、嘗試,重視幼兒的創新活動過程,挖掘幼兒的創新潛能,培養幼兒的創新人格。
關鍵詞:鄉土文化資源;創新素養;策略
幼兒階段是人生的奠基階段,是人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核心素質養成的關鍵期、基礎期。要想有效促進幼兒創新習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就必須要注重幼兒階段創新素養的培養。
一、幼兒階段開展創新素養教育的意義
學前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引導幼兒主動發展的素質性教育。幼兒年齡越小,思維定勢越少,越容易培養創新思維。從幼兒階段就開始熏視創新素養的教育和培養,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幼兒園和家長要抓住這一關鍵期對幼兒開展適宜的創新教育。遵循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規律,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資源,以此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并開展創新教育,更加能夠促進幼兒創新素養的養成。
二、鄉土文化資源培養大班幼兒創新素養的策略
(一)從隆德文化底蘊挖掘鄉土文化資源
鄉土文化資源是指本鄉本土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傳統技藝、地域特色等相關方面的一種物質或非物質的民間文化。隆德縣具有”中國書法、民間繪畫之鄉”的美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氏彩塑”、享譽省內外的剪紙、魏氏磚雕、馬社火、秸稈編制等,幼兒從小生活在濃濃的鄉土文化氛圍中,依托我縣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幼兒提供尊重、親近、體驗鄉土文化的機會,培養對家鄉文化的尊重和熱愛,為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奠定基礎。
我們通過查閱《隆德縣志(1991-2000年)》,結合《幼兒同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先對隆德鄉土文化資源培養大班幼兒創新素養的可行性做全面了解,以幼兒對隆德鄉土文化資源(如:水墨畫、馬社火、剪紙)的了解情況、興趣為切入點,做了細致的收集。經過梳理、討論和分析,確定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培養幼兒創新素養的初衷是:充分利用隆德本土最富有代表性、具有鄉土氣息的、與幼兒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相接近的、能被幼兒接受的文化資源,通過故事引入、創設情境、自主游戲的方式,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中,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和創新發展,促進幼兒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的全面發展。
例如:口常生活中,教師和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了解鄉土文化資源,增加幼兒對鄉土資源的認識和興趣。周末時,家長帶領幼兒參觀書畫展,幼兒園組織幼兒參觀文化城,走進鄉土文化的世界,看書法家揮毫潑墨的創作,欣賞一幅幅優美的字畫。妙趣橫生的剪紙、栩栩如生的彩塑孫悟空、豬八戒,讓幼兒愛不釋手,切身感受到文化藝術的無限魅力,讓幼兒萌生出動手嘗試創作的愿望。
(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的獨特教育價值
幼兒園要積極創設有利于幼兒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環境,包括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幼兒園的創新素養教育,就是積極創設自由、欣賞、信任的幼兒園人際關系,教師要能夠給予幼兒關愛、信任、賞識和鼓勵,讓幼兒敢于和環境、材料互動。例如,對于幼兒園種植、養殖區,可以讓幼兒主動參與經營、管理。例如,可以問幼兒向口葵的種子該如何種到地里?種子尖向下?還是隨便怎么放進土里都可以?幼兒商議決定種植不同品種的向日葵種子,用不同的姿態將種子放進土里,觀察種子發芽的情況,并自己嘗試記錄向日葵的成長過程。眼看著親手呵護的小植物一天天長大,幼兒的心中有了濃濃的成就感,也理解了“生命”一詞的概念。
幼兒園的科學探索室、特色美工坊、音樂活動室應該全天開放,隨時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這種“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民主開放的管理模式,可以給予教師和幼兒充分的信任、賞識和探索的機會,有益于培養幼兒的創新素養。
物質環境創設中一定要遵循“幼兒是環境的主人”這一原則,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全過程,教師、家長陪幼兒共同收集材料,以幼兒的意愿為主旨,以幼兒的作品為主要素材。例如:主題活動《玩水墨》環境創設中,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玩水墨需要什么材料,從哪里找合適的材料?幼兒興致高昂,搶著發言,這個說把家里的筆墨紙硯拿來大家一起玩,那個說把爺爺畫的牡丹花掛到活動室里,還有的幼兒直接把擅長繪畫的家長請到班里來,教小朋友畫畫。最讓幼兒興奮的是把自己玩水墨的作品展示到墻上,再給大家介紹創作的過程,相互學習借鑒,成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這種讓幼兒大膽參與到環境創設中的教育方式,可以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望,讓幼兒直接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也能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談話等互助性學習,使其在融入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促進社會性的發展。
(三)將創新素養培養融入幼兒一日活動
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可以發展幼兒的創新能力。例如:早晨利用來園的晨間交談時間,師幼之間、幼兒之間相互問好、擁抱、自由交談,發展幼兒語言能力與同伴之間的友好交往能力,培養幼兒自主、自信、主動與人交往。再如:大班花樣點名游戲中,每叫到一位幼兒的姓名,該幼兒就說出一種花朵(或蔬菜、動物、顏色等)的名稱,其他幼兒仔細聽,爭取做到不重復別人說過的內容,鍛煉了幼兒的傾聽、辨析和表達能力。
此外,教育還要能夠容得孩子異想天開、大膽聯想,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例如:在大班散文詩“炎熱的夏天”教學活動中,幼兒A說:“酸酸的西瓜,帶著苦味兒。”惹來其他幼兒的一陣哄笑,教師適時發問:“你吃的這個酸西瓜真特別,給大家講講這件有趣的事情吧!”幼兒興奮地講了爸爸買的酸西瓜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的幼兒思維立馬活躍了起來,搶著說“可能是西瓜沒有成熟”“可能是農藥問題,打了催熟劑”。在接下來“未來世界的西瓜”繪畫活動中,幼兒更是舉一反三,涌現出許多的奇思妙想,“方形的西瓜、葫蘆西瓜、汽車西瓜、房子西瓜、外星人吃的飛碟西瓜”,孩子們對未來的設想和描述讓教師大開眼界,贊嘆不已,誰敢說今天的奇思妙想不會是明天的創造發明呢?
(四)創新活動方式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1.游戲材料的創新,激發創新的興趣。
投放幼兒熟悉的、生活化的材料,能有效激發孩子的創新活動興趣。教師要善于挖掘教育資源,就地取材,選擇孩子身邊的、熟悉的材料,來自大自然的泥巴、石頭、木頭、玉米、線繩、果殼、各種植物的種子等,還有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如瓶蓋、紐扣、飲料瓶、牙刷、玉米秸稈等,只要清洗干凈、消毒之后都是孩子們喜愛的玩具,引起幼兒對生活經驗的回憶,激發了幼兒的活動興趣,也萌發了無限的創意。
2.方式方法的創新,激活幼兒創新思維。
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喜好,選擇活動內容,在有目標的針對性操作、無目標的隨意性探索中,不斷地觀察、發現、體會、感悟、成長,對于幼兒來說,不斷地嘗試、探索、操作、觀察就是不斷創新的表現。再次,主題活動背景下區域之間高效互動,效果顯著。如:奧爾夫音樂活動“印第安的鼓聲”教師和幼兒衍生出了“印第安文化”“印第安風土人情”等多種課程素材,在美工區,幼兒用雞毛,紐扣、“塑料寶石”制作了頭飾;用草繩、玉米葉、毛線、枝條做成了漂亮的裙子;還利用消毒過的塑料桶、鐵桶和塑料盆自制非洲鼓;在小可樂瓶、易拉罐里裝進小石子、或豆子、米粒等做了沙球;“小設計師”的作品被音樂表演區的小演員穿上,被小演奏家拿在手中演奏,自編自演的原創“印第安的風情”音樂劇就有模有樣地開演了。幼兒的世界中,敢于嘗試、不斷想辦法解決問題、玩得開心就是創新和成功的體現。
(五)引導發現問題,促進創新素養培養
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發現、質疑、主動嘗試,給予積極的應對和引導,是促進幼兒創新思維發展的關鍵。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新發現、新想法、新嘗試、質疑、創新行為,及時肯定幼兒的創新思維,通過個別交流和恰當的指導,支持幼兒的創新活動。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鼓勵幼兒不斷嘗試,想辦法證明白己的猜想是對,還是錯。教師引導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一起尋找需要的操作材料;引導、鼓勵幼兒不斷嘗試釋疑解惑的過程,正是師幼創新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徑。
特別是在評價幼兒作品時,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摒棄傳統觀念,不要強調色彩、構圖、有無價值等因素,主要看幼兒的創新思維、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嘗試、作品是否具有創造性等,讓幼兒心里明白:有創造性的作品才是最有特色的。堅持不懈地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就是創新。教師在培養幼兒的創新素養時,要尊熏幼兒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的差異性,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努力驗證自己的猜想,理解幼兒技能與能力的不足,支持和引導幼兒的創造性活動。久而久之,幼兒的創造品質——好奇心、挑戰性、冒險性、想象力等被激發出來,無形中培養了教師、幼兒的創新素養。
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培養大班幼兒創新素養,既能讓鄉土文化資源豐富幼兒的學習和游戲活動,開闊了幼兒視野,培養幼兒創新素養,還能使幼兒在操作探索過程中加深對隆德地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喜愛,并傳承、創新、發揚光大。
三、結語
總之,創新素養是一項綜合素質,教師和成人要尊重、保護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天性,為幼兒提供嘗試和創新的機會,為孩子終生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本文為寧夏第五屆基礎教育教學立項課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培養大班幼兒創新素養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XKT-XQ-05-038)研究成果。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余亞玲.幼兒園創新素養教育實施方案[J].百度文庫,2019(8).
[2]武彩霞.淺談高質量的幼兒教育[J].小作家選刊,2017 (1).
作者簡介:彭侶麗(1981-),女,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州隆德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