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信
摘要:在學生讀書期間,閱讀占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以講代讀,閱讀課形同虛設。根據新課標規定,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閱讀形式在實際教學中難以展開,本文將以此為主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語文;自主閱讀;技巧
一、閱讀課問題提問的有效分析
(一)了解學生閱讀情況的有效途徑
在閱讀課教學中,因為學生是主體,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很難快速理解文章主旨,而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教師針對性地提一些問題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因人而異,不做統一要求,但理解明顯有偏差的,可以采用同學交流、教師點撥的方式解決。比如《濟南的冬天》,小山雪后秀氣的特點,可以問雪后的小山是怎樣的?然后根據回答情況酌情指導。
(二)培養探究精神
在傳統授課方式下,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主動參與程度不高,學的是死知識。如果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究,使學生全程主動參與其中并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構建知識,同時,采用開展小組內研討、小組間交流,最后全班分享成果的方式組織學習,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拓展了思維,又擴展了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三)充分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授課模式,學生被動參與好像是聽眾,參與度不高,缺乏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充分閱讀、思考,并和同學之間交流和討論,充分調動眼、耳、口、手參與進來,讀、寫、聽、說同時進行,從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習興趣也就起來了。
二、閱讀課提問注意的問題
(一)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指導性原則
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行之有效的閱讀活動,是一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很快地深入閱讀,掌握文章內容主旨。所以,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學生實際水平,既不能太難,也不能過于簡單,所謂過猶不及。還要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要有的放矢,以免費時、費力。還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這樣才能承前啟后。既照顧到當前內容,也為以后的閱讀打下基礎。
(二)漸進性和層次性原則
在授課中,教師總是由淺入深地開展活動,照顧不同學生的層次水平,也就是說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要循序漸進地展開。
比如《背影》,教師在明確這是一篇敘事文章的基礎上,提出文章總共寫了哪些事,詳細寫了哪一件事,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來閱讀,讓學生在把握文章整體基調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整體脈絡。然后再通過車站送別這個重點事例,詳細體會其中動詞在文章中的作用,怎樣表達出了父子情深。
三、閱讀課問題設計技巧
(一)導入問題要簡明扼要,易于激發學習興趣
每一堂課,導人是第一個環節,一個成功的導人會直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從問題中窺知文章內容,為一堂課的成功奠定基礎。在這個階段,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太難,學生處于自主閱讀階段,本身對學習內容很迷茫,容易打擊積極性。也不宜過于簡單,一來助長學生的驕傲情緒,二來對理解文章內容不宜。最好有個情景設計,在以情景為背景的前提下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迅速融人文章內容中,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指導《我的母親》時,在導人這個環節,以播放《游子吟》的形式導入,順接課文內容,自然引出。或者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順理成章地引出課文內容,這樣自然、親切多了,同時也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所提問題要深入淺出,便于交流討論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都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理念去教學,那么,我們所要設計的問題要便于討論和交流,讓學生便于理解課文,更好地體會文章的主題情感。探究過程是學生學習文章內容的過程,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情感價值觀等方面是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學生逐次展開交流。
比如《紫藤蘿瀑布》,教師先提問作者圍繞紫藤蘿花描寫了什么內容,通過交流和探討,初步讓學生對文章整體脈絡有個概念;隨后再提出問題,對于盛開的紫藤蘿花,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描寫的?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之上,教師從紫藤蘿花的色、形、態三方面逐一點撥和指正。
(三)總結提問,涉及的內容要全面,體現文章主旨
經過第二個環節的討論交流,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把握,對有關細節問題也做了深入了解,接下來的環節就是對課文全面回顧,復習鞏同,并誘導學生整合課文內容,做全面總結,把握文章內容主旨的同時,增加閱讀體驗。所以首先,總結這個環節的提問要有概括性。
比如《紀念白求恩》,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在你心目中白求恩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請闡述理由。問題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同學們說出對主人公的看法,然后結合原文進行解釋說明,這樣自然而然地把作者所要表達的白求恩的共產主義精神體現出來了。再比如,《濟南的冬天》,提出問題:作者那么喜歡濟南的冬天,你喜歡嗎?請說明原因。根據這個問題,學生很快會自主發揮,重溫濟南冬天的溫晴這個特點。再次,這個環節的提問要有啟發性。
如《一棵小桃樹》,學生閱讀后初步體會到作者是借物抒情,用桃樹的頑強生命力抒發自己的人生追求,這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你想成為這樣的小桃樹嗎?你想對讀者說些什么?這問題更具有開放性,所以學生更能體會文章的主題思想。
四、結語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環境,結合當地教育實際、學生實際,立足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并付諸實踐,才能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朱亞萍.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研究[M].杭州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王麗娜.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研究[M].內蒙古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