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瀛
[摘 要]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的人口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特點是預期壽命延長,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這些趨勢引發了中國現有養老金計劃的可持續問題,能否為未來的養老金領取者提供滿足基本需求的收入成為未知。為此,我國引入了歐美等國家成功經驗——以房養老。但從其試點數據來看,仍存在許多現實問題。本文通過背景和可行性的分析,結合現狀,總結我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分析。
[關鍵詞] 老齡化 以房養老 制度保障
中圖分類號:F299.23 文獻標志碼:A
一、我國現行家庭模式變化趨勢分析
計劃生育和改革開放政策已成為中國家庭變革的巨大推動力。中國家庭的規模,結構和穩定性發生了很大變化,家庭承擔傳統職責的功能和能力受到了挑戰。大量獨生子女家庭對傳統家庭養老金制度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一)家庭老齡化
從1982年至2015年我國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加速的老齡化進程,而與此同時,中國家庭“老齡化”現象也在增加,主要表現為老年家庭和中老年家庭比例的增加。2015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達到1.5億戶,占家庭總數的36.7%,其中約三分之二的家庭有一位老人。多老年人家庭的增長趨勢明顯大于單老年人家庭的增長趨勢,目前,有近120萬戶家庭有3名或3名以上的老人。此外,2015年,中國有超過3000多萬戶獨居老人家庭(僅包括老年人),過去很少出現3人以上的老年家庭也在增加,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獨生子女和人口老齡化”將進一步加劇家庭養老金的困境。目前,來自家庭內部的代際支持從1982年的73.2%下降到2015年的56.9%。這表明,代際支持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模式。而相應的,老年家庭比例持續增長,這說明老年人居住模式(老年夫婦或單身老人)成為目前主要的居住模式[1]。
(二)獨居老人人數不斷增加
獨居老人人數不斷增加的一個原因是生育率持續下降,導致兒童嚴重短缺,家庭人口減少。此外,住房條件的改善,摒棄了之前的幾代人共享一套房的傳統,使得老年人獨自生活成為可能,特別是對于更傾向于獨自生活的年輕和更健康的老年人。如何保障獨居老人的基本生活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大量涌現的非傳統家庭
人口普查數據也顯示了中國家庭戶類型的多樣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大量非傳統家庭的出現,如丁克家庭,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祖父母家庭和單親家庭。隨著生育率繼續下降,人口老齡化加速以及移民流動,這些家庭的類型和數量可能會增加。
二、家庭模式變化的影響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家庭政策和家庭變遷,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口和家庭的“雙重”變化。快速而強烈的人口轉變加速了家庭變革的過程,并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穩定的超低生育水平,人口快速老齡化,大規模移民,新城市化和包括住房條件在內的經濟改善,是影響中國家庭變遷的主要因素,老齡化和移民對家庭的影響將是更加深刻。
當代中國家庭數量、規模、結構、居住模式的變化發生在“少生”或“獨生子女”現象較為普遍,“老齡化”已成常態的背景下,再加上由人口遷移引起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地理分割,家庭成員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可以從家庭獲得的可用資源越來越少。
也就是說,老年人依靠家庭養老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而依靠社會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但隨著我國生育率下降和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我國的養老金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可持續問題。前者導致繳費人數較少,而后者導致領取養老金人數的增加。這種現象使我國目前的養老金政策嚴重失衡,因此如何通過調整我國養老金體制來改善養老金不足的情況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2]。
三、我國以房養老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可觀的市場前景
首先,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為社會普遍問題,會引起國家的關注。其次,以房養老政策有龐大的潛在市場,若能成功推行,可以緩解社會保障的壓力和負擔。
(二)優化家庭資源
在我國,房產在家庭財產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而推行以房養老政策,可以使住房這種價值大的不動產流動起來,以此來解決老年人的養老資金需求。
(三)促進經濟發展
以房養老的推行有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的流動,帶動金融業的發展,拉動需求的快速增長,促進市場的良性循環,帶動中國經濟,有利于我國GDP的增長。
四、我國“以房養老”制度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
養老金計劃是國家為特定老齡化群體提供財務保障的社會福利待遇。養老金制度的初始是由兩個目標引起的:個人的目標和政府政策的目標。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養老金制度旨在平衡退休期間的消費,并為長壽和通脹風險提供保障;在政策目標上,養老金制度被發展為收入分配的媒介,以此來降低我國老年人口的貧困率。但事實上,自我國實行“以房養老”試點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并不顯著,其在我國的發展存在諸多障礙。
(一)傳統文化的差異
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子女養老。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四二一”家庭結構在城鎮已經成為主流。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父母會把他們的房子留給子女,但同時,其養老問題也成為兒女們沉重的負擔。而“以房養老”模式的提出,雖然可以減輕子女的壓力,但它所帶來的基于我國現實國情上的傳統思想文化差異,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二)我國房屋產權的期限
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了我國居住用地的使用年限為70年,而這也被金融界認為是以房養老的最大障礙。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內一般一套房還清貸款需要20~30年,退休之后申請以房養老。等到抵押的老年人過世之后,銀行、保險公司才能擁有房屋的產權,到那時土地使用權年限已經所剩不多了,如果超過了70年產權抵押房屋又要有償續期,續期的費用將是巨大的未知風險,這也是國內大多數銀行對于以房養老市場遲遲不敢下手的原因[3]。
(三)政府扶持的局限
由于該政策目前的社會普及度和人們的接納程度都有限,而辦理流程也很復雜,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起到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由于以房養老對于我國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市場還未真正發展起來,因此政府應加強“以房養老”的頂層設計,制定具體的政策和細節,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措施,加強政府的有效監管;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破除產權限制等法律障礙,培育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提高“以房養老”的公信力。無論是從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分析還是我國的實踐路徑,政府都起著關鍵性作用。最后,應完善供給端風險應對機制,提高產品設計的靈活度;做好衍生產業鏈,如老年人護理服務,醫療服務等,提高他們的參與意愿和生活保障。
五、總結
“以房養老”政策對于解決當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供給不足等問題是一個良策,但從我國5年的試點進程和結果來看,該政策的實施是很坎坷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產品風險過大,保險等金融機構出于對利潤的追求,無法推出滿足消費者的養老產品;另一方面,老年人無法在較長的預期內確定以房養老的效用。因此,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要對以房養老產品進行創新,確保效用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素琴.“以房養老”,一種補充的養老保障模式[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8,9(3):42- 44.
[2]范子文.中國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23- 28.
[3]柴效武.反向抵押貸款在中國開辦的迫切性與可行性評析[J].城市,2008(1):61-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