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愛寶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深入認識《邊城》一書
2.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形成初步的鑒賞能力
3.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感受美,并學會運用書中一些優美的詞句
4.通過一系列的讀書活動,讓孩子們喜愛讀書,親近閱讀,體驗到讀書的樂趣,讓書成為他們的朋友
二、閱讀活動方案
1.選擇書目:《邊城》
2.時間安排
(1)在校期間每周三3、4節課為固定的學生集中閱讀活動時間,讓學生自由閱讀
(2)周一到周五建議學生放學回家保證半小時的閱讀時間
(3)周末要求學生保證至少2小時的閱讀時間
3.閱讀數量要求
每周讀50頁左右,其中要有三至四篇文章采用精讀法。
三、教學過程
(一)共讀——走進作者與時代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其父為漢族),但有部分苗族(沈從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從文母親是土家族)血統,現代著名作家(備注:雖然沈從文生活在當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稱之為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二)共品——品讀環節與人物
1.景物美
小說中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無不給人美的享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么.翠翠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2.民俗美
沈從文在《邊城》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致的、奇麗的,它蘊含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系、人情人性等等,積淀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邊城》中就有了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管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2.人物美
在《邊城》里面,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祖父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恪盡本分。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
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做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后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而二佬儺送,他則是一個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跟翠翠是一見鐘情,不走車路,執著地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毫不動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棄一切,遠走他鄉。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并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戀著并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正如批評家劉西渭所說:“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沖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于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三)共鳴——碰撞個性與見解
《邊城》的結尾處是這樣寫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你是如何看待翠翠的愛情觀的?你認為翠翠會等儺送回來嗎?
或許翠翠的愛情啟蒙于儺送,兩人情投意合。但是儺送認為祖父為人彎彎曲曲,不索利,天保的死也與祖父有關,所以他放棄了對翠翠的感情,坐船下了桃源,離開了茶桐。
或許翠翠所向往的愛情是簡單純粹的,無所謂外在,無所謂物質,她在乎的是靈魂的契合,精神的和諧。《邊城》中翠翠、二佬之間的愛情,簡單純粹,不摻雜私心獸欲,但是又熱烈執著,無言堅韌。可以說,這是湘西原生態愛情的一個縮影,在湘西這個原生態的環境中生存的男女愛情故事如原始神話一般美好、雋永。或許翠翠會等儺送回來。
(四)共悟——感悟思想與主題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蕩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